“清明节扫墓仅限于xx区,500元包括鲜花、祭品、香火。哭泣、跪下等私人定制,价格面议。”
赵洋一家,80 多岁,生活在东北地区,由于疫情防控,他们无法在清明节期间赶回家乡广东佛山。看到一个二手电商平台有扫墓服务,她联系了相关卖家。卖家向她介绍,扫墓一次要 500 元,如果需要献花,加 100 元,可以准备一些话对逝者说。
在与家人讨论后,赵阳将自己的需求告诉了个体卖家,并告诉了卖家墓地名称、墓地面积、墓号等相关信息。卖家根据赵洋的需求定制,共计 800 元。卖家告诉赵洋,因为疫情防控,如果预约不成功,支持退款。
在现代社会,代理服务市场已经发展了很长时间。
2009 年,有媒体报道了淘宝上个人卖家的“代客扫墓”服务。据介绍,当时一些网店会推出“代客清明”服务,帮你到亲戚的坟里上香烧纸,价格从200-800元不等,如果需要跪哭坟等服务,则需要单独协商价格。
在冯小刚的电影《私风》中就有这样一幕:郑恺和白百合的“私风”团队接手了“代人扫墓”的工作,在墓碑前哭泣,嘴里有话,而白百合则在旁边记录了整个过程,并将视频发给了客户。
“ ”的剧照。
一些当地的墓地和殡葬设施也推出了这项服务。绍兴文明网报道,2017 年,南京雨花台功德公园推出“代客清墓”服务,并全程在线直播。2020 年,甘肃卧龙岗花园公墓也开设了“代客祭祀清扫”业务,园区工作人员将在墓前摆放鲜花、香烛等祭祀物品,并代客户进行擦拭墓碑、鞠躬敬礼等仪式性扫地活动。
据中新网报道,3月29日,北京八宝山殡仪馆还举办了以水溶性祭祀为主题的线上祭祀活动。此外,线上祭祀服务也已开启,透过公众号或电话预约,安排专人进行点对点服务,并将祭祀服务过程拍摄影片与照片,并发送给家属。
在“代客扫祭”话题达到顶峰的年代,在媒体报道中,一些扫墓工3天就能赚到数万美元,甚至半小时就能赚到10万元。
2020年以来,一方面疫情使“扫墓”需求更加旺盛,另一方面,“扫墓”服务的顺利进行受到防疫管理要求的制约。
近日,民政部召开2022年清明祭祀扫扫工作视频电话会议,提出大力推广网络祭祀、花祭、家属追悼等文明低碳祭祀方式。但部分地区墓地因疫情防控要求不允许现场扫墓。前一句让更多人意识到了“扫墓”的存在,而后一句则意味着提供这项服务的第三方机构和个人受到了限制。
不是每个人都同意让别人 “替他们扫坟”。不接受的人认为,让陌生人向祖先磕头是不孝,让人替他们扫坟,简直就是不诚。了解这项服务的人认为,“扫墓”解决了很多上班族的问题,这是由个人和市场行为驱动的。
一
正在国外留学的李敏,因为疫情错过了2020年4月一位长者的葬礼。
那是她爷爷的第三个哥哥,她小时候一家人住在一起。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里,老爷子对她很好,教她书法,教她认花草,每次都开玩笑说要请她妈妈做自己的孙女。2019 年,李敏出国留学。
她最后一次见到她的第三个祖父是在县城的一家疗养院。老人瘦小的手握着李敏的手说:“在外面照顾好自己”,笑着向身边的老人介绍道:“这是我们小五,现在我们要出国留学了。
2020年春节,李敏没有像往年一样向三爷爷鞠躬,领取年金。4月,远洋彼岸传来老人去世的消息,李敏伤心地哭泣,但疫情严重,她无法回国参加葬礼,只能把对三爷爷的思念写在日记里。
2021 年,李敏无意间注意到了“代人扫墓”的线上服务,她的家乡位于一个小县城,墓地的位置也比较偏僻,她一直没能在县里找到机构或个人接单。最后,我只能联系到市里一个离我家比较近的卖家,“磨了很久”,对方同意在三爷爷墓前读三封信,价格1500元。
至于为什么她选择陌生人扫墓收费,而不是请家人朋友帮忙,李敏说,家里的纪念是属于家人的,她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纪念。这不能告诉朋友和家人,只能通过陌生人。
在扫墓当天,卖家寄来了一张照片,上面有三封信埋在土堆下,上面有一束鲜花。李敏觉得自己对三爷爷的思念终于传达出来了,在视频中,她看到墓地旁边油菜花在风中摇曳。
毫无疑问,“代人扫墓”满足了一些人记住的需要。
根据 的报道,2021 年,长春一家墓地服务中心发起了“代客祭祀扫地”活动,得到了客户的好评,从 2020 年的疫情到去年的清明节,共产生了 100 多个订单。清明节前后,是“代客祭祀”需求的高峰期。 引用吉林省民俗学会会长石立学的话说,新的祭扫方式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祭扫方式,但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也有专家表示,”找人代他扫墓也是不得已之举,与孝道无关。一种偏见是,这些'代客祭祀'是地方豪的专利,是炫富的一种手段,但实际上,并不富有的群体也会因为一些原因(比如疫情)选择这种方式。”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墓地价格是公开透明的,但私人卖家要价不同。据《财经绯闻女孩》报道,2017 年,有一位平台主播以直播的形式做代客泊车牺牲服务,费用极其昂贵,根据经济、感情和豪华套餐,对应的价格各不相同,最低为 668 元,最高为 5200 元。据报道,这位主播在直播中表示,他在半小时内就收到了数百个订单,赚了10多万元。
第二
。二、二
身穿黑色风衣的陈明早早赶到墓地,清理了墓碑附近的环境,放了一束鲜花,鞠了三躬,然后说:“奶奶你好,你儿家因为疫情暂时不能来,让我来传达纪念......”完成客户的解释后,陈明会拍张照片发给客户,整个过程大约需要十五分钟。
之后,陈明将驱车前往下一个墓地。那是去年清明节的一天,陈明去了三个墓地,赚了2000块钱。
陈铭有自己的工作,但同时,他也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提供一些“代理”服务。例如,代表他人跑腿和升级游戏,“代表他人扫坟”只是其中一项服务。
每天有2000元收入的陈明去年的“扫墓”服务生意还不错,但对于个人卖家来说,有运气的成分。今年,他已经放出“代人扫墓”的消息好几天了,但一直没有接到合适的命令。
不是没人问过,而是离陈明有点远,一百公里之遥,需要开车去另一个市区县城,因为县城地方小,对方真的找不到合适的人来帮忙。
陈铭之前拿了这么长的名单,他需要坐高速,而且还是他家的墓地,不是墓地,所以很难找到绊脚石。这样的名单被扔下来,陈铭花了一天的时间。所以他今年特别做了一个记录,只在青岛市。
在淘宝、闲鱼等交易平台上,可以看到很多祭祀的帖子,在淘宝、闲鱼等交易平台上可以看到很多“扫墓、擦墓碑、清草、供香果、奏宗教音乐”的帖子,“磕头+2000元”、“常年接受预订,支持私人定制......清明扫墓的范围以所在城市及周边地区为服务范围,价格从 200 元到 1000 元不等。提供服务的个人很多,但他们的交易量并不高。
相比于墓地和专业机构,个人提供这项服务的门槛非常低,大多数个人卖家都考虑“全款顺便”,一些提供这项服务的个体卖家表示“他们能赚什么就做什么”。
住在济南的刘云,原本是一名健身房教练,但因为疫情管理不善,健身房关门了。从那时起,他做过各种工作,现在做露营工作,但钱并不稳定。在看到媒体报道的“三天扫坟两万墓”的新闻后,他走上了这条路。
他承认,他的副本内容是复制粘贴的,只需要稍作修改。他定的价格是 498 元/次,可以拍实时视频或者录制视频或者直播电话拍照。但到目前为止,距离小红书和咸鱼等平台上发布的帖子已经一周了,仍然没有人询问。在
南京下班还没回家的刘芳,今年第一次提供这项服务,已经接到订单去南京青龙山代人扫墓,客户现在在上海。刘芳在与一位同事的闲聊中了解到这项服务。于是我和同事们在闲鱼上发了一篇帖子,要了 200 块钱,包括一些基本服务比如打扫墓地、献花、代代相传。
因为清明节,刘芳不能回家,所以她想,如果有人像自己一样不能回到家乡,需要帮忙扫墓,她会帮忙提供这项服务。如果您因大流行而无法预订,您可以获得退款。
除了来自上海的订单,刘芳还收到了镇江一位客户的订单,“如果有人真的想实现一个愿望,我就去。”
在一些地方,疫情防控要求也限制了“有偿扫墓”服务。
清明节前夕,直面白打电话给长春一家墓地的服务中心,该中心自疫情以来就推出了“代客祭祀”服务。但今年有变化,对方表示“目前墓地关闭管理,暂时不提供'代客祭祀'服务。该墓地的官方网站还显示,该墓地继续关闭,并提倡在线崇拜。
直面派还打电话给南京一家曾提供「有偿清扫」的殡仪服务公司,得到的回复是「墓地现已关闭,暂时无法提供有偿清扫,各墓地会根据自身情况安排集体祭祀」。
三
将清扫坟墓变成一项业务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争议随之而来。一位研究乡村振兴建设的专家表示,扫墓本身是个好意,但被有心人利用,变成了有利可图的商机,改变了本质,甚至出现了烧纸、随意要价、不诚信等骗局, 并呼吁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督促相关企业和服务提供者回归市场交易的法治轨道。
其实,这种围绕“扫墓”、“代人哭泣”等祭祀事的“一代”并不新鲜,也有一段历史需要审视。早在 2000 多年前,“为他人哭泣”就出现了。
《周李、夏关、朱胡石》写道:“一切丧,县锅以代替哭棳,均以水火守卫。自古以来推崇“死以娱乐,哭个不休”,所以在葬礼上,哭泣是极其重要的。然而,为了避免一个人悲痛伤身亡,在古代,送葬者轮流哭泣。
在一些媒体的报道中,一些民俗专家还表示,早在宋代,就有雇人送丧、为人哭的做法。
宋代王德臣在《鲁史》中记载,“家寡,当他被送到底时,即假妾,服从他的衣服,一路一起哭泣,声音十分悲痛,还时不时对自己说:'不关我的事!’”。在江苏和浙江,受雇以哭泣为生的妇女被称为“哭寡妇”。
钱钟书也研究了“帮哭”,引用南七本地人王秀之的《遗嘱》来说明自己的真实感受无法就地显露出来,所以他用更多的人来哭泣来帮忙掩盖。但钱钟书没有引用的是,王秀之还说过,如果“死魂”真的有“精神”,他会笑。
作者杨建民在《中国读书报》的《钱钟书说“哭”》中也提到,“哭”在陕南地区是很常见的情况。“哭泣者”的声音沧桑,微微颤抖却起伏不定,“哭泣”。
杨建民还提到,在古代,“哭泣”可以是一种“生计”,参与其中有经济利益。“有些女人被雇来为生而哭泣,吴中被称为'丧妇'或'哭寡妇',这在余绍日住在农村时很常见。”此外,西方也有一位“丧妇”,引用古罗马诗句“拿到钱哭的女人撕扯头发,提高嗓门,很伤心”。
2013 年,华中师范大学的一篇博士研究论文也调查了启东市海街村的“代人哭泣”现象,那里的哭泣者身穿麻布孝道,跪在地上,大声哭泣,声音嘶哑,哭泣。在这里,哭泣的人们被当地人称为“九千七二十四”,然后就消失了。经济富裕后,雇人哀悼的习俗又恢复了。最后得出结论,自 1988 年至 2012 年“雇人哭殡”习俗复兴以来,近 80% 的办过葬礼的农民“雇人哭悼”。
由此可见,商家靠“哭泣”谋生的情况并不少见。今天,可以理解的是,旧故事被重温并引发争议,这背后的讨论反映了一种文化裂痕的现象。有人把“清明与孝”联系在一起,有人认为“不能到场就不用扫墓”,还有人不理解,“清明节期间清明还会继续存在吗?他们正在考虑是否会继续下去。
专家表示,“扫墓确实为现代社会一些弱者提供了便利,可以远程发送'尊重时间'。选择与接受与否,仍取决于个人,忆祖相思,传承相思,形为外表,心意为先”。
引用:
“代客牺牲横扫”新风越来越被中国人接受“,
《清明“代客牺牲扫荡》火爆背后,曾有人半小时赚10万元“财经八卦妹
《钱钟书说'哭“万种》〉,中国阅读报 杨建敏
“雇人悼丧”风俗复兴的调查与分析——以江苏省启东市海街村为例,华中师范大学 王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