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木被选作骨灰树葬的材料,草坪则适用于骨灰草坪葬,而一块块独立的立石可以用来进行景观石葬,甚至广场两侧的灯座也可用来安置骨灰。近日,北京青年报记者探访了八宝山革命公墓,发现该公墓推出的7种生态葬方式颇具创意。据悉,与传统的墓园相比,生态葬的墓穴面积统一为0.48平方米,绿化面积控制在3平方米以内,有效节省了土地资源。另外,我们计划后续开发GPS定位服务,以便逝者的家属能够更便捷地找到墓地的具体位置。
生态墓园环境堪比园林
昨日午后,北青报记者踏入八宝山革命公墓北部的融真园,环顾四周,园中梅花、兰花、竹子与松树等植被错落有致,金黄色的迎春花盛开得如火如荼,盛开的榆叶梅宛如片片粉色的云朵。空中飘散的玉兰花瓣在轻风中轻轻摇曳,那淡淡的花香令人陶醉。
西坡的底部,错落有致的假山和奇石与清澈的溪流相得益彰。溪水之上,一座汉白玉拱桥横卧其上。跨过石桥,向南前行,便可见一道由木材构建的半圆形长廊。
在长廊前方,铺展着一座约200平方米的中央广场。广场的洁白地面上,巧妙地镶嵌着一方巨大的泰山石,名为“龙凤呈祥”。周边栽种着百年老树海棠和油松,与之相映成趣的还有红枫、菊花、孔雀草以及大丽花。沿着广场东侧的石阶小路缓缓攀登,便能目睹一座古色古香的小亭。
若非位于八宝山革命公墓之中,众人或许会将此地误认作一处风景独特的园林。然而,此处每一株花木、每一尊石雕、每一道流水,乃至道路旁的灯座,皆蕴含着深意。据八宝山革命公墓新闻发言人孟宪铠所述,这里的树木专供骨灰树葬使用,草坪则用于骨灰草坪葬,立石可作景观石葬之用,而广场两侧的灯座亦能用于安放骨灰。若逝者渴望回归自然之怀抱,生态墓园亦设有骨灰撒播之服务。
生态墓园将使用GPS定位
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工作人员透露,该生态墓园位于公墓北山的西侧与北侧,主要由生态墓园与骨灰廊构成。其中,生态墓园被称为融真园,占地面积超过16000平方米,可容纳2000份骨灰。为了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环境,公墓特别邀请了专业的园林设计公司来负责景观设计。此处的墓地定位与传统墓地不同,并非采用排列和编号的方式,而是采用了一种极具古典气息的方法,为各个墓区赋予独特的名称,包括梅、兰、竹、菊、松、枫、荷等七个墓区。这些墓区之间,则以林间的小径作为分隔。
融真园提供了树葬、花坛葬、草坪葬、自然石葬、水葬以及骨灰撒散等多种葬法,而且未来还计划在园区的路灯、广场等众多细节位置,增设骨灰安置点。以自然石葬为例,骨灰安置点由几块形态各异的自然泰山石组成,石块间错落有致。在这些石块旁,地面上摆放着一块约A4纸大小的石牌,上面镌刻着逝者的姓名、生卒年份,以及其所属墓区的名称。石牌下方便是逝者骨灰的安放处。若非石牌的标识,人们几乎难以辨认此处为“墓地”,那座小墓与周围环境相融无间,仿佛不存在任何隔阂。
孟宪铠指出,生态墓园中的墓碑并无编号,它们散布于整个墓园。为了便于家属进行祭拜,未来将增设GPS定位服务。在此安放骨灰者,每人将分配一个GPS定位地址。届时,若亲友们对具体位置不甚明了,可借助GPS定位系统搜寻逝者的安葬地点,定位精度能够达到大约3米。
骨灰廊——玉岑园,是骨灰立体安葬的区域,其占地面积达到9600平方米,设有10020个格位。该区域采用壁葬方式,有效减少了占地面积,实现了对土地资源的节约。截至目前,玉岑园内已安置了4000余份骨灰。
据相关资料显示,八宝山革命公墓的生态墓园自2014年1月正式动工建设,并于2015年8月顺利完成建设。该园区在保留原有众多树木的基础上,精心种植了30多种规格较大的乔木和灌木,共计600多株,以及近万株小规格的花灌木,其中包括迎春花、鸢尾、紫藤、月季、荷花等多种花卉,从而打造出一个春花烂漫、夏日阴凉、秋实累累、冬日常绿的独特墓园景观,四季如春,魅力无穷。其“公园先行、墓园后建,生态至上、环境至上”的核心理念,将成为北京市生态墓园的典范,为全市各墓园提供学习与借鉴的样本。
生态葬墓穴面积均为0.48平方米
北青报记者漫步于墓园之中,并未感受到传统墓园常见的阴郁与恐惧,反而这里明亮且充满生机,鸟鸣花香交织。孟宪铠向北青报记者透露,近些年,北京积极倡导节地生态葬,这种先建设公园再建墓园的思路,正在逐步改变人们对于传统丧葬观念的看法。
孟宪铠向记者概述了生态墓园的诸多优势,诸如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安葬选择。再者,它还能让墓园呈现出更加宜人的景象,彻底改变了传统墓园那种幽暗恐怖的气氛。对于前来扫墓的家属而言,这里不仅是一个缅怀先人的地方,舒适的环境更可以成为踏青、休闲、放松的好去处。北山的生态墓园中,不仅有亭台楼阁、蜿蜒长廊,而且设有四辆免费摆渡车,专为前来扫墓的家属提供接送服务。
2015年,市民政局颁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绿色生态殡葬建设的意见》,该文件明确指出,各公墓运营机构需积极倡导并广泛实施树葬、花葬、草坪葬以及立体葬等多种节约土地的生态葬法,以适应民众对殡葬服务的多样化需求。至2020年,遗体处理已基本实现无害化,服务环境趋向园林化,祭祀活动的文明水平显著提升,环保殡葬用品得到广泛使用;同时,生态安葬的奖补机制得到完善,惠民殡葬政策体系也初步建立。努力确保骨灰生态葬的比例提升至年度安葬总数的50%,同时,海葬骨灰的量要超过年度火化总数的4%,景观撒散骨灰的量也要超过年度火化总数的2%,所有设有墓地的区县均需建设一个绿色生态墓地示范园区。
八宝山革命公墓设有生态墓园,该园为节地生态葬的示范项目。孟宪铠指出,生态墓园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节地与生态环保的特点。“园内绿树成荫,景观丰富,绿化覆盖率高至95%,这一点是传统墓地所无法相比的。”除此之外,除了骨灰被撒放之外,其他六种葬式所用的墓穴面积均为0.48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不超过3平方米,这样的设计极大地节省了土地资源。据预测,这些墓位以及生态葬地等设施预计能够持续使用大约20年的时间。
孟宪铠向北青报记者透露,生态墓园在布局上具有相当的空间灵活性,不同区域能够灵活地采用多样的安葬形式。融真园内预计能够容纳超过2000份骨灰,随着节地生态葬理念的普及,预计未来骨灰的存放数量还将进一步增长。
7种生态葬方式
壁葬
沿着八宝山革命公墓的主干道向北行进,首个到达的地点便是玉岑园。此处是生态墓园中的骨灰廊,同时也是立体安葬的主要区域。在玉岑园的正门口,矗立着一座由全木质构成的牌楼,这不仅是园区的标志性建筑,也是进入园区的门户。踏入玉岑园的正门,两侧可见一副对联,其上书:“玉岑回廊绵延,浩气长存;灵安仙山永驻,英魂得慰。”踏入园内,映入眼帘的是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以及精美的雕梁画栋。园中不仅有山石流水点缀其间,还种满了各式花草,整体呈现出一座充满明清建筑风格的仿古院落。
北青报记者环顾四周,发现这里是一个完全封闭的骨灰廊,其建筑顺应山势,道路迂回曲折。孟宪铠指出,玉岑园采用的立体安葬方式丰富多样,包括骨灰亭、骨灰墙、骨灰廊,并配有角亭。园内种植了松柏、玉兰、海棠、五角枫等十多种花草植物,堆砌景石打造假山,使得园内景观更加生动,层次感更强。该园林占地达9600平方米,规划了10020个骨灰格位。据了解,立体葬是节省土地的环保葬法。自2014年5月起,该区域便投入使用。截至目前,已有4000多份骨灰被安置于此。此外,每年还能容纳800余份司局级骨灰。
自然石葬
在各墓区之中,地面散落着一些零散的小块白色天然石材,其中一些石材旁边已经摆放了逝者的纪念物,象征着这里已有亡者安息。孟宪铠指出,这种自然石葬法以常青的锦带花、海棠、松柏等植物为背景,自然石作为地面上的标志,其间点缀着金鸡菊等花卉,构成了一处独特的景观。正如俗语所说“无石不园”,这亦是我国传统园林艺术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景观石葬,作为一种自然石葬的变体,其构造依赖于地形和地势的独特性,通过多个景观石错落有致地堆叠,并借助紫薇、鸢尾、玉兰、松柏等植物作为背景,其间点缀以兰花、大丽花、孔雀草等花卉,共同营造出一个个独立的小型景观区域。
骨灰撒散
生态墓园小广场西侧有一座高约一人的弧形壁雕,其长度约为15米。壁雕上雕刻着北宋画家郭熙的知名著作《林泉高致》。壁雕四周,并排建造了一排弧形的长廊,长廊内还配备了座椅,方便家属休息。
壁雕下方紧邻的地面,是专门用于骨灰撒散的区域。逝者的骨灰被安置在可分解的骨灰坛内,埋于地下1米深处,不设置任何标识,以实现与自然的和谐融合。该壁雕骨灰撒散区面积达50平方米。孟宪铠指出,骨灰撒散有助于土地资源的循环使用,促进可持续发展。展望未来,每个墓区都将配备骨灰撒散区。
花坛葬
孟宪铠向北青报记者透露,生态墓园内将设立数个小型花坛,专供花坛葬使用。比如,在主干道南侧,有一个约30平方米的空地,这里将结合墓园的局部环境,打造出一处自然花境。通过自然置石围合而成的花坛中,将种植榆叶梅、红枫、丁香等十余种花草绿植。此外,还将摆放40余个自然景石,每一块景石都将作为墓碑。采用传统方法建造的墓碑有10多座,而采用这种节约土地的安葬方式,目前可以容纳40多座,让墓碑在花丛中若隐若现。
除此之外,花坛葬还存在着另一种独特的类型。在主要道路两侧,分布着若干组石制灯具,这些灯具上方的空间宽敞,因而它们也充当了小型花坛的角色,上面适宜栽种花卉。孟宪铠透露,设计这些花坛的灵感源自于汉代皇宫中的石制灯具,其造型简洁而沉稳,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这种设计不仅具备装饰功能,同时兼具安葬之用,每个石制灯具中的花坛可以容纳两份骨灰。
水葬
位于中心广场北面的荷园便是水葬区域。该区域的水面占地约95平方米,沿岸布置了超过100块景石,这些景石成为了安放骨灰的显著标志。北青报记者实地探访时发现,此处巧妙地设计了一座循环使用的小型瀑布,曲折的水流与盛开的鲜花相映成趣。湖中生长着荷花、芦花、菖蒲等植物,而横跨水面的则是一座约5米长的汉白玉石桥。水边置石与瀑布巧妙结合形成了小桥流水的灵动画面。
树葬
树葬选择以合欢、海棠、玉兰、松柏等植物为背景,周围摆放着形态自然的泰山石作为墓碑的象征,这些泰山石与树木相互映衬,显得格外和谐。石碑上镌刻着逝者的姓名以及生卒年份。据了解,依据树木的大小,其周围可容纳3至4位逝者的骨灰安放。北青报记者经过细致的观察,注意到许多树木的周围已经放置了骨灰。如果不是因为家属在树下摆放了鲜花以示纪念,人们很难看出这些树木之下竟然隐藏着一个个小小的墓地。
工作人员指出,每棵树都承载着独特的象征意义,比如石榴和海棠象征着家族兴旺、子孙满堂,银杏和玉兰则代表着高尚的品格,而松柏则寓意着永恒的生机。家属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合适的树种。
草坪葬
与其他安葬形式相比,草坪葬显得尤为简洁与纯朴。北青报记者实地观察发现,草坪葬以宽阔的草坪为背景,骨灰被安置于地下,并在其上竖立一块0.2平方米的小型卧碑,该碑被茂盛的绿草所隐蔽,从远处看去,一片浓郁的绿色映入眼帘,营造出一片宽敞的绿地景观,与周围环境和谐相融。
清明祭扫便民措施
上周末正值清明节祭扫活动的首轮高峰期,众多市民纷纷选择步行或驾车前往墓园以表达对先人的哀思,往日宁静的八宝山革命公墓此时变得人潮涌动。公墓的管理人员向北青报的记者透露,随着清明节的临近,公墓已经实施了众多措施,包括在骨灰堂、烈士堂以及暂存室中设置了10处免费的鲜花祭奠平台,在墓区的领导人撒放区免费布置了高品质的鲜花,并且提前免费为烈士的墓碑进行了字迹的描画和花瓶的粘贴。除此之外,公墓还提供了免费的代祭服务以及个性化的花篮定制服务。
北青报记者在墓园内漫步一圈后观察到,骨灰堂南侧的小广场上搭建了数个简易棚子,同时,各项便民设施也提前准备妥当。为了便于市民祭扫,公墓提供了提前预约的24小时祭扫接待服务。在骨灰堂的正门东侧,设有一个便民服务区和休息区,其中配备了免费的热水供应设施——两台饮水机。此外,旁边还放置了数台轮椅,供行动不便的市民免费借用。此外,市民每人可免费领取一支鲜花。
便民服务区的东边,三位志愿者正免费向市民派发抹布等祭扫用品。考虑到可能出现突发状况,公墓特意在旁边放置了急救药品和便民工具箱。若手机电量不足,市民还可以在电池加油站免费为手机充电。而在革命公墓的骨灰堂内,还放置了多把梯子,方便家属为在骨灰墙高处安息的亲人进行扫墓祭奠。
革命公墓的工作人员向北青报记者透露,自早上6点半起,墓区内四辆摆渡车便开始投入使用,它们免费为前来祭扫的群众提供往返北山的接送服务。同时,墓区增设了数个临时休息区域和流动卫生间,以便利群众的祭扫活动。如有祭扫群众遇到任何疑问,可直接向身着蓝色背心的现场志愿者进行咨询。
背景资料
八宝山革命公墓,这座全国最高规格的园林式公墓,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的“褒忠护国祠”。自1950年落成以来,它已走过了60多年的岁月。在这座革命公墓的骨灰堂中,安息着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战功赫赫的革命将领,成就非凡的科学家,德艺双全的艺术家,还有那些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杰出贡献的先烈英模,国际友人以及仁人志士。目前,革命公墓内安葬及放置的骨灰数量已超过34000份。近些年,八宝山革命公墓荣获了多项荣誉,包括“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等称号。
文/记者 蒋若静
摄影/记者 魏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