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墓地坐落在罗布泊孔雀河下游的河谷南部,大约60公里外的荒漠地带,其东侧与楼兰古城相隔175公里,西侧则与阿拉干相距36公里。这个名称源于遗址附近的一条小河。丰富的文化遗存揭示了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青铜时代,该地区曾拥有一个相当繁荣的文明。
1910至1911年间,罗布猎人奥尔德克率先发现了小河墓地。1934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带领的绥新公路查勘队在新疆进行考察时,奥尔德克向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引荐了此地,贝格曼随后在此开展了考古调查与挖掘工作。自那以后,长达60余年的时间里,小河墓地无人涉足。到了1999年年底,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利用GPS技术对墓地进行了探索,随后这一消息通过新闻媒体广泛传播,引发了极大的关注。在2002至2004年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组建了小河墓地考古队,他们开展了多次科学性的考古挖掘工作,成功发掘了167座墓葬,并收集到了数量众多的文物。
小河墓地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位于椭圆形沙丘顶部的墓地,那里排列着100多根高达3至4米的多棱形或卵圆形木柱,这些木柱表面还留有红色颜料,显示出其曾染成红色,增添了几分神秘感。在沙丘的东端和中部,有两排保存良好的圆木栅栏,虽然可能蕴含着特殊的意义,但它们在客观上确实起到了抵御风沙的作用。
航拍的小河墓地
小河墓地的墓葬结构和形式大体相同,棺材由两片弧形的胡杨木板相互拼接而成,两端装上了挡板,盖板则由多片小木板构成,其上覆盖着牛皮。逝者被粗毛布包裹后放入棺内,接着将棺材埋入沙丘之中,并在棺材的前后分别竖立两根代表男女的标志木。除此之外,还发现了一座非常独特的木结构房屋形墓葬。尽管整个墓葬遭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但其中一些墓葬的尸体、服饰以及陪葬物品却保存得相当完好。此次发掘出土了超过30具干尸样本,其中不乏赫赫有名的“小河公主”。观察这些干尸,我们发现其皮肤白皙、头发色泽浅淡、鼻骨高挺,这些特征揭示了其属于白种人。这一发现进一步证实,四千年前的该地区居民以白种人为主。
小河墓地中陈列着颇具特色的木雕人像,这些雕像形态各异,全由胡杨木精心雕刻而成。其中一些雕像顶部呈人形,底部则是柱状,并设有基座,整体高度超过两米,它们很可能被竖立起来,用于墓地祭祀和守护。此外,还有一类雕像高度与真人相仿,完全以人形呈现,它们被放置在墓穴中以替代具体的逝者。
贝格曼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发现揭示了小河墓地所蕴含的非凡古代文明,该墓地独特的墓葬构造、保存完好的古尸以及丰富的随葬品等均属世间罕见。小河墓地蕴藏着罗布泊地区古代居民的丰富文明信息,对其墓葬的挖掘与探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4000年前该地区特有的墓葬习俗,而且对古代西域及中亚文明的研究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