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人们缅怀故去亲人,寄托哀思之情,江苏各地的墓园因此迎来了祭扫的高峰期。然而,有些家属因时间或距离的限制,无法亲自前往,便会选择“代客祭扫”这一服务,让工作人员代为传达对亲人的哀思。淮安永思园公墓的礼仪部负责人陈芹表示,永思园通过提供这项便民服务,帮助无法亲临现场的家属祭奠亲人,使得思念之情得以跨越空间的限制。
清明时节格外怀念亲人,针对不在本地的客户,我们永思园提供代为祭扫服务。通过线上平台、微信或电话进行沟通,我们以视频或图片的方式将祭扫情况传递给客户。我们提供鲜花、敬香、墓园擦拭等服务,并清扫墓园周边环境,协助客户完成各种祭祀仪式,旨在帮助他们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深切哀思。
近期,网络空间涌现出提供代祭扫服务的商家,许多人士将“代客祭扫”作为兼职。记者在某线上二手交易平台上查询发现,此类服务通常涵盖墓碑基础清洁、摆放指定祭品、上香、献花、默哀鞠躬等环节,收费标准从几百元到一千元不等。若需增添祭品、吟诵追悼词、进行视频互动等额外服务,需与商家协商并支付额外费用。整个交易活动均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部分市民认为,此做法有助于逝者亲友更便捷地表达哀悼之情。
我认为这种代为祭扫的方式对我们年轻人来说十分便利,毕竟工作繁重,经常需要加班,实在是没有空闲时间回家进行祭扫。幸运的是,我发现有这样的服务存在,它们提供的服务非常全面,同时也能够传达我们内心的哀思。
与此同时,一些人对“网络代客祭扫”的合规性和安全性提出了疑问。江苏国颂律师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徐小祥律师表示,从法律层面来看,通过网络平台订购的代客祭扫服务实际上属于《民法典》第467条所提及的“无名合同”,应当遵循服务合同的基本准则。他建议,交易双方应当通过书面协议来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以免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风险。
若服务提供者未能依照约定履行祭扫职责,比如遗漏祭品、未按指定角度拍照等,当前尚无统一的服务规范,监管不力,这很容易导致“虚假祭扫”、“摆拍炒作”等信任问题,一旦出现违约行为,受害者难以得到有效救济。
在网络代客祭扫活动中,消费者需提交墓碑号码、逝者相关资料等敏感信息,这期间个人信息和隐私泄露的可能性较高。祭品焚烧完毕后,若管理不善,可能导致火灾或其他财产人身伤害,届时在责任赔偿和判定上会变得更加复杂。徐小祥提醒,消费者在选用此类服务时,必须保持警惕。
“代客祭扫这一服务是殡葬领域为满足当下社会需求而出现的,虽然法律并未明令禁止,但仍需严格遵守相关法规。提供此类服务的机构既要遵循商业运作的规律,又要体现出对逝者的尊重和人文关怀。消费者在挑选服务时,应保持理性,选择信誉良好的正规平台,利用法律手段来降低风险,确保技术服务能够更好地表达对逝者的追思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