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生活艰辛,即便离世亦非易事。临近清明时节,与亲朋好友闲谈,不经意间提及身后之事,我察觉到一个现象:大多数老年人都不倾向于将来回到祖坟安葬,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城市周边的公共墓地。
以我们这些生于农村的人为例。我们的祖坟位于荒凉的山野之中,无需花费购买墓地的费用。而公墓则需承担一笔相当可观的费用,不论是最贵还是最便宜,通常中等价位的墓地价格在5至8万元之间,公立公墓还需额外支付一次性20年的管理费用,而私立公墓则无需此项费用。
依据老人们日常的作息习惯,他们历来崇尚节俭且对故乡充满眷恋,理应毫不犹豫地选择返乡祭祖,然而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究其根本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若有不妥或遗漏之处,还请各位补充指正。
1、祖坟所在位置,不方便祭祀。
人们过去挑选祖坟时,通常都会选择依山傍水之地。鉴于当时交通极为不便,即便前往也只得步行,所以在祭祀的日子里,不过就是多辛苦一些罢了。
目前这些区域汽车无法驶入,步行则显得颇为耗时。按照我们这里的习俗,祭祀活动必须在上午十二点之前完成,大多数人都会提前一大早就去扫墓。因此,我们必须提前一天返回。
问题随之而生,提前归来,却发现有些人尚未开始休息,不得不请假,有些人因村中无亲近之人,住宿就餐变得不便。更有甚者,他们的祖坟并不位于熟知的故乡,而是远在外地,这无疑更加令人无奈。
另外,尽管目前祖坟位于荒凉的山野之地,然而很难预料何时会需要迁移,这样一来,来回奔波,实在是劳民伤财。
2、思维的改变。
古时的人们,将祭扫坟墓视为孝道之核心内容。实际上,其中有一半是出于内心对安宁的渴望,另一半则是为了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孝顺。
现今,农村中的家族关系已不如往昔那般紧密,人们对于生前孝顺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而对身后事的关注则逐渐减少。试想一下,现今还有多少人会在墓地里摆放价值不菲的陪葬物品呢?恐怕寥寥无几。
老人们,尤其是我们的父辈,并非固执守旧,他们亲身经历了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生活的巨变。他们的思维或许稍显迟缓,却总是能体谅他人,乐于为子女着想。他们愿意花费一些钱财,将骨灰安放在公墓,以便将来祭扫更加便利。
有些人想得更为豁达,他们选择在离世后进行海葬,只留下照片或纪念牌位给子孙,在家中就可以寄托哀思。
3、上坟习惯的变化
在我童年时光的回忆中,清明时节才是真正的扫墓时刻。而在七月十五、十月一日、忌日或是春节期间,有的人会在家门口进行祭拜,而有些人则对此并不怎么重视。
公墓之中,埋葬着逝者,每逢祭祀之日,总是人潮涌动。我时常琢磨,或许是因为现世人际交往愈发艰难,人们心中的话语难以找到倾诉之地,因此,他们更倾向于与已故的亲人交谈,这或许也是一种宣泄情感的方式。
4、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最终,大家的经济状况都得到了改善。尽管墓地价格不菲,但可供选择的范围还是挺广的。手头紧的可以选择较为经济的选项,而遇到困难的则可以申请树葬等简便的安葬方式。
在生、死之事上,人们愿意花钱,不讲价也愿意花。
尤其是后者,毕竟一生中只有那么一次机会,只要家庭条件尚可,孩子们咬紧牙关,最终还是会选择购买。
大城市的土地价值极高,居民们实在别无选择,于是纷纷将视线转向周边的小城镇。在这其中,鲜有人会去关注自己的祖坟,甚至有许多人早已与故乡失去了联系,对于祖坟的具体位置一无所知。
用一些老人的话讲:我埋在哪,哪就是祖坟。
人生无常,无论老少,生死轮回皆无法避免。因此,珍惜当下,多陪伴长辈,才是最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