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教子的故事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在整个亚洲文化圈内,诸如日本、韩国、越南以及新加坡等国家,也都广为流传。
文献中提及,孟轲自幼丧父,全赖母亲仉氏的养育。相传孟母原本居住在邹城北部的凫村,住所临近墓地。在孟轲少年时期,他常于林墓之间跪地哭泣,模仿埋葬死者的游戏。孟母担忧长此以往,会对其学业和品德造成不良影响,遂决定搬迁至现今的庙户营村。彼时庙户营村商贾云集,热闹非凡。孟轲亦跟随邻家孩童,模仿商人进行交易,大声叫卖。孟轲的成长环境并不适宜,孟母便决定再次搬家,选择了学宫附近居住。孟子被书声琅琅所吸引,经常前往书院研习诗书,实践周礼,其中“嬉戏时摆设俎豆,行揖让之礼,进退有度”。孟母对此感到非常高兴,便决定在此定居,并将孟子送入学宫就读。这一行为因而传为“三迁择邻”的佳话。
孟轲起初对学习诗书、礼仪、驾车、射箭等技艺充满热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对它们产生了厌倦之情。某日,放学前,孟轲匆匆忙忙地跑回了家。孟母正在织布,得知儿子逃学后,她非常生气,立刻拿起刀将织布机上的经线全部割断,随后语重心长地对孟子说:布是由一针一线编织而成的,如今线被割断,布便无法继续织造。阅读以增长知识,就如同织布一般,需要坚持不懈地付出努力,才能掌握广博的学识。盂母的这番教诲,让年轻的孟子心灵受到了触动,自此以后,他“日夜勤奋,不懈努力”,最终成为了儒学的大师。
孟子在八岁那年,听闻邻居屠夫宰杀猪只的哀嚎,便向母亲询问:“邻居家为何要宰杀猪?”母亲随口应道:“是为了给你吃的。”话音刚落,她便深感懊悔,心想:“如今若是有知却欺骗他,这不就是在教导孩子不要相信别人吗?”尽管家中经济状况并不宽裕,她还是设法借了钱,买来猪肉炖给孟子食用,这种行为正是所谓的“明白不欺骗”。
孟母的教子智慧在“孟子出妻”的故事中得到了更深刻的体现。那是一个炽热的夏日午后,孟子的妻子田氏独自在家中织布,由于天气炎热,她忍不住解开了上衣。就在这时,孟子推门而入,看到妻子衣衫不整,觉得有失礼节,于是决定休妻。孟母得知此事后,对孟子严厉斥责道:“按照礼节,进入屋内应当先询问屋内有人否;走上厅堂时,应当发出声响;进入屋内后,视线应朝下看,这样做是为了尊重他人的私密空间。而你却未遵循礼节,先行失礼,为何还要责怪他人呢?”孟子听后深感羞愧,遂放弃了休妻的打算,并向妻子诚恳道歉。孟母的这一番教诲,也塑造了孟子严谨自守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