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峰塔的传说,总是弥漫着神秘色彩,吸引着众多目光。该塔矗立在西湖之滨,沐浴着夕阳的余晖。每一块砖石,似乎都承载着传奇,牵动着无数人的命运。2000年,新塔建成,塔底的诸多谜团逐渐揭晓。部分真相被尘封了千年,然而随着流传,反而变得更加模糊不清。
1924年9月尾,雷峰塔彻底坍塌了。尘土飞扬,人们忧心忡忡,白娘子能否脱身,无人知晓?杭州城顿时沸腾。各种说法纷至沓来。有人讲雷峰塔一旦倾覆,白蛇便可解脱;也有人认为这预示着大变故。那一年恰逢民国十三年,社会动荡加剧。
《大公报》报刊中明确指出,湖边的古塔与杭州的运势存在关联性。塔身坍塌后,民众有人认为不吉利,也有人不相信迷信,使劲地拆卸砖块。这些砖头变得非常抢手,传言说塔砖具有救命的功效,或者能使家庭安宁。同时,一些年长者经常提及,塔内囚禁的是传说中的白娘子,砖石每动一次,她就多一个轮回的机会。
动乱时期权力总会浮现出来。军阀孙传芳占据杭州,对这座塔也很在意,声称它与浙江的安定紧密相连,打算出资修复。但随后他自己都难以自保,修塔之事最终成了泡影。接着,英资商人哈同,杭州的“金老板”金润泉,也相继谋求重建。政府曾投入大量公共资金,场面虽很热烈,却始终未见工程启动。历次变故中,钱财投入不少,但效果甚微,塔依旧留在那片废墟之中。
事情向后推移——抗日战争持续八年,雷峰塔的修建计划就此消失。到了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民众渴望崭新的生活,是否重新修建雷峰塔的问题也被提了出来。蒋介石甚至为雷峰塔题写了匾额《湖山增胜》,希望借此讨个好彩头。然而,中国的大历史进程变化迅速,许多支持者将目光投向了港澳和台岛,成为了新的定居地,因此再无人静心讨论雷峰塔的修建事宜。
新千年伊始,杭州市当局终于做出决定。考察人员秘密进入现场。湖畔区域充斥着湿润气息与土质味道。工作人员不分昼夜地处理遗迹,三月白昼并不炎热,他们从岩隙中取出几片古砖,砖面刻有吴越国君主钱氏的印记。石碑已经破损,仅存162字艰难地描述着塔楼修建的始末,钱俶落笔略显生硬,其中“拜手谨书”四字仿佛从尘土中猛然探出。
学者们将碑文与宋代文献进行比对,分析出,这应是吴越国君主钱俶决意将佛牙舍利安放于塔中的记录,信仰、政权、国运,三者从未彻底分离,政权更迭,民众依旧,建造佛塔未必真能确保国家太平,但当地民众确实怀有此信念。
耗费六载光阴筑成宝塔,钱俶将圣物安放其中。那佛螺髻发乃是释迦牟尼真发。秘藏于新塔根基深处,冀望江山稳固。十年之后,钱俶在寿宴上猝然离世。说来实为怪诞,正欲祈求安宁而大兴土木,最终却草率葬于北邙山麓。雷峰塔终究化作杭州城永恒的剪影。此塔分明记录了建造者离世之景,这般景象,岂非莫大讽刺?
宋末遭遇一场火灾,木质屋檐坍塌,塔身却在风雨中屹立不倒;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实施纵火,塔的外部结构损毁,但核心部分依然坚固如初。这座塔多次遭遇毁灭又多次重建,仿佛拥有了愈发顽强的生命力。民间流传着某种说法,而现实情况却是另一番景象,两者各自循环往复,却从未交汇。
民间开始议论纷纷,有人称砖块有神奇作用,又有人讲其实是塔下女子显灵。雷锋塔的砖头被逐片取走,其中或许有人只为博取关注。砖石缺失后,经受风吹日晒雨淋,塔身怎能不倾颓。到了1924年秋天,塔已经沦为土丘。这并非奇迹,而是塔身已解体。
**有目击者曾说,塔塌时地动山摇,像天都闷了半边。**
建塔失败七十余载,塔的轮廓已深藏于百姓传说之中,不少人对那片残垣断壁津津乐道。在新建工程启动之际,考古勘探分两步实施:起初将八千余立方米的砖石清除干净,逐步显现出塔的原始形态;接下来难度更大,需从塔基中心破土,地宫是否尚存,无人能够断言。
初期发掘出的货币,带有文字的砖块,最为让人惊讶的,是一件小银塔——它仅高十五厘米,虽被压扁,但金色依然夺目。在《华严经》碑的碎片上,发现了“螺髻发”三个字,地宫中的物品显然非同一般。
谈及地宫,国人通常想到的是逝者;其实,这是佛塔特有的安放遗骨的仪式,源自印度。雷峰塔的地宫,位于地表以下2.6米处,构造规整,内壁涂抹石灰,顶部由石板覆盖,压着七百五十公斤的巨石。幸运的是,它尚未被盗掘。考古人员商定,于2001年春季开启地宫。浙江电视台进行了现场直播,众多媒体记者密切关注,观众们热切期待着这一时刻。
初始阶段险些酿成事故。石盖被吊起过程中设备发生故障,巨石突然坠落。所幸底部有钢管作为缓冲,文物得以幸免受损。真是惊险万分!石盖表面出现细微裂缝,研究人员趁机用钢管施力,成功将其分为三段。进一步观察时,铁函边缘部分显露出来……埋藏了千百年的秘密显现出斑驳的光泽。
居中那个长条形铁匣子分量很大,里面垫着钱币、玉石、玛瑙,用作供奉之物。更吸引眼球的是,铁匣子周围摆放着不少珍品:镀金佛像、银质饰品、玉雕观音、玉琢童子、漆制手镯、铜面铜镜、丝绸织物、经文卷轴等物琳琅满目。发掘人员连续工作了一整夜,才谨慎地将铁匣子完整取出。
铁函依照流程被送进了山洞的库房,记者们都在外面等候。铁函锈迹点点,底部还附着着丝织品。专家们小心翼翼地屏住呼吸,缓缓掀开盖子……这才发现那座金色小塔赫然出现在眼前,上半部分依然闪耀着金色的光芒。这座塔实际上是银制的,外面镀了一层金,古代的工艺非常精湛。塔身的镂空处,透出耀眼的光芒。专家们认定,这是一个非常高级的“金棺银椁”。里面供奉着释迦牟尼的头发舍利,一直没有被打开过。
佛教中的舍利包含两种形态,即“法身”与“生身”,佛祖的发髻被视为生身舍利的象征,是信仰的物质载体。南宋时期的笔记文献《佛祖统纪》记载,钱俶对佛教怀有特别的崇敬之心,曾模仿阿育王的风格建造了成千上万座小型佛塔。雷峰塔内的金银舍利塔,很可能就是参照阿育王塔的样式建造的。这座塔的结构设计十分精巧,顶部装饰有蕉叶花,四个角上盘旋着鹰的图案。塔的内部墙壁上雕刻着佛本生的故事画面,其细节处理极为复杂。
这件银制宝塔在国内外都属罕见之物,浙江省博物馆现已将其视作馆内最珍贵的藏品之一。尽管这些器物本身颇为奇特,但寻常民众反倒兴趣不大,他们更加关注的是白娘子的灵魂是否真的离开了躯体。
考古的又一重要收获,就是那尊青铜造像。它高六十多公分,全身贴金,铜锈斑驳。佛像神态平和,眼睛微闭,衣纹自然。莲花底座上盘踞着条铜龙,三只爪子着地,鳞片制作精细。安静与威猛融合在一起,古代匠人的技艺确实高超。
学术界广泛认同,这件作品是极为罕见的中西合璧造像。其形态承袭了盛唐时期的神韵,莲花与龙纹交织得错落有致。然而具体而言,每个人的见解不尽相同。有人认为它彻底汉化,也有人指出其中仍带有天竺风格,目前尚无定论。如果非要字斟句酌,倒不如亲身前往博物馆观赏那尊原作。
舍利塔和佛像被发现后进行保存登记,雷峰塔的旧址已经转变为浙江省的重要文化地标。新塔落成之后,它不再仅仅是一个观光地,而是凝聚了多代人的记忆、故事以及历史与当下的交织。在互联网时代,雷峰塔这个名称变成了流行视频的拍摄对象、热门讨论的焦点,甚至被当作是游客必去的地方。
每个人看待这座塔,都会融入自己的想象。有些人怀念它镇压白娘子的故事,有些人只觉得它是个装饰风景的物件。这座塔究竟对周围产生了哪些影响,似乎没有谁能说得清楚。或许它和国家的整体运势,根本没有任何关联。那些流传的故事只是故事,发掘出的历史也只是历史,两者之间无法完全解释对方。
所以说,假如白娘子真的离开了雷峰塔,也许一切都不会有什么变动。实际上,雷峰塔映照着夕阳,西湖水面宽广,究竟有多少人找到了他们想要的答案?人们依旧在塔的下方观赏云彩。
未来雷峰塔或许藏有更多未解之谜,有待探索,至于将来是否会有新的传说产生,实在难以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