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扫兴起新风尚
找人帮忙清理墓碑、送上鲜花,用鞭炮纸钱换取免费鲜花,发送一张写满对逝去亲友挂念之情的网络电子明信片……
近些年,绿色环保的扫墓理念逐渐被大众接受,同时手机网络技术进步迅速,各种创新的祭奠形式开始流行起来。今年清明期间,多个地区积极倡导文明扫墓,提供线上追思、代办祭奠等项目,形成了注重环保的清明新习俗。
文明低碳寄哀思
清明节前夕,多地发出文明祭扫的倡议。
3月21日,民政部举行会议安排清明祭扫安全监管与配套服务事宜,强调保障民众健康进行悼念、平安参与活动、文明开展仪式。遵循环保可持续理念,更新悼念方式途径,积极宣传线上缅怀、送花祭奠、家庭式追思等环保节能的悼念形式。
长三角区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民政机构共同发布清明祭奠通知,提倡平安祭奠且不回乡,多采纳家庭悼念等远程形式追忆故人、表达思念。该区域内的殡葬场所提供线上悼念、代办祭奠、云端追思等便利措施。
云南省内各处设有代送鲜花、代系黄丝带和代制心意卡片等简便文明的祭扫代办服务,同时推行“以花代纸钱”“丝带寄托哀情”等举措,旨在引导民众采用环保节能的悼念形式。
山东鼓励民众多种途径缅怀先人,包括栽种树木寄托哀思,借助网络平台发送思念信息,在家中举行追思仪式,用文字表达祭奠之情,以及朗诵悼念文章等,借此方式回顾先辈们留下的宝贵家风和家规,以及他们生前发生的动人事迹,以此激励子孙后代继承先人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积极进取,奋发图强。
代祭扫热度上升
近年来,除了相关机构对文明祭奠的提倡,一些创新的祭奠形式也在逐渐流行起来。
4月2日早上9点,昆明市殡仪馆龙宝山华夏墓园的权志熊和两位同僚,穿着黑色制服,来到某个墓穴前,郑重行三鞠躬礼。当天,他们要为七户预约人家提供代祭扫服务。
权志熊透露,2020年受疫情波及,昆明市殡仪馆龙宝山华夏墓园首次设置无偿代办祭扫的举措,三年来,通过电话或网络预约此类服务的民众数目,呈现逐年递增的状况。
现在,我们接到的预约单已有50多家,其中多数是暂时回不去的年轻人。权志熊是这方面的专家,他说明,整个代祭扫活动通常需要10到30分钟。工作人员会替家属传递情感和挂念,帮忙清理墓穴和墓碑,点上香,送上鲜花、水果、点心这类祭品。此外,还会把祭扫时的情形拍下来,然后转交给家属。
如今,很多地方不再普遍看见烧纸钱,也少见把冥币乱扔的情况了。
近些年,我们家的祭扫事宜都拜托了乡邻们帮忙完成,采用鲜花来祭奠。张雪(化名)是贵州人,长期住在省外,她告诉笔者,现在用鲜花祭扫已经取代了点香烧纸的传统方式,这成了她表达思念的环保做法。
昆明市殡仪馆龙宝山华夏墓园公墓科科长周旭表示,近些年,他们新设的“鲜花替代纸钱”业务很受大家喜爱,祭扫时人们可以把纸钱、塑料花、绢花换成鲜花,今年准备了1万2千支黄菊花,到现在已经换了五千多支。
江苏省于3月18日至29日期间,启用了58个网络祭扫平台,参与网络祭扫活动的人数超过60万,各地还提供了23.3万人次的代客祭扫服务。
祭扫在心不在形
人们对于鲜花祭扫、代祭扫、网络祭扫这些新兴的祭奠形式,接受程度如何?
记者走访了各界人士,询问了他们对于鲜花祭扫这类环保安葬形式的看法,多数人表示比较支持。不过,在谈及由他人帮忙祭奠时,有些人明确表示不赞成,认为如果是陌生人主持仪式,就无需搞形式上的排场。
张雪觉得,代祭扫确实有它的用处。以她个人为例,她的家人多数在外地安家,又因为疫情,确实没法回去扫墓。其实,他们选择代祭扫,一方面是要清理先人墓地的杂草,让墓碑干净整洁;但更关键的是,借这个机会,能够维系家族共同的回忆和情感依靠。
业内专家指出,线上祭奠、委托祭奠迎合了公众的多样化需求,并且对于促进疫情防控和倡导文明祭扫具有正面作用。
纪念重在心意,形式并非关键。倡导环保的追思新风尚,必须依靠社会各界的齐心协力。这是周旭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