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万人坑显现出日寇在中华大地犯下的滔天罪行,他们用无辜民众的生命换取煤炭资源,手段极其残忍,性质十分恶劣。
记者 储玮玮
秋季刚开始,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区大通万人坑教育馆外,松树郁郁葱葱,十分高大。这个坐落在矿区废弃地上的爱国主义纪念场所,每天吸引着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前来祭奠,表达怀念之情。
八月十三日,从高空视角拍摄了安徽省淮南市大通万人坑教育馆的外景,该照片由无人机拍摄完成,发布者为中新社记者储玮玮
破旧的铁皮车厢、破损的草编鞋、沾着斑点的工兵铲默然摆放着,三处深约三米、宽达五米、长至二十米的地道隐匿着,无数白骨无声控诉着八十年前那场令人发指的大屠杀。
二十世纪三十到四十年代,日本侵略者企图夺取淮南的煤炭资源,他们强行占据了大通煤矿,并构建了一个极其残忍的“用人换取煤炭”的暴行系统。
淮南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张开献说明,所谓“用人换煤”,就是侵华日军在既不添置机器设备也不改进技术的前提下,单靠加大劳动强度和增派劳工数量,以此提升煤炭的产出量。
为此,侵华日军采用欺骗、征调、强抓等方式,将当地民众和战俘押往煤矿劳作。据不完全统计,侵华日军占据淮南煤矿七年有余,超过八万名劳动者被强行掳去。
八月十三日,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区,当地居民前往大通万人坑教育馆进行参观。中新社记者 储玮玮 提供图片。
从那时起,被绑架的工人就要承受工作时间过长,工作强度极大,以及矿内环境十分糟糕的情况。如果矿工因为疲惫、生病、发生意外而无法继续工作,他们会被日本侵略者抛弃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或者被活活埋掉。
刘成伟在讲解时认为,最让人感到恐惧的是“大病房”。1942年秋天,矿区出现了传染病,日寇在此处设立了“大病房”。这个病房被电网包围,并且派了士兵看守。
文献表明,仅几个月时间,超过一万三千名矿工及其亲属在痛苦中离世。日方部队用竹筐搬运、用绳索拖拽、借助牛车运输,将逝者遗体丢弃到南山区域。来年春季冰雪消融,众多骸骨公开显露。为了隐瞒暴行,日军迫使劳役人员挖掘了三个大型沟壑,将尸体成批倾倒其中,由此造成了令人发指的“大坑”事件。
这段令人心碎的过往已经深深铭刻在本地居民的心中。在长辈的口中,“00后”倪彤从小就对“目睹过尸骨遍野的惨状,才明白生存多么艰难”这句话体会深刻。
八月十三日,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区,当地居民前往大通万人坑教育馆了解历史。中新社记者 储玮玮 提供图片
历史是检验过往的镜子,也是警示未来的明灯。回忆历久弥新,情绪却由激愤转为审慎。倪彤注意到,先前提及集中营,长者们常紧握双拳,而今则多默然注视。人们从最初的哀痛、愤懑,慢慢转化为对往昔的肃穆感,以及对安宁的执着维护。
现在,大通万人坑、站后碉堡、秘密水牢等十一个侵华日军淮南罪证遗址,已经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洞山东路这条主要道路,为了保护战后碉堡的原始位置,已经改变路线,绕行通过。
张开放表示,新一代人需要进入这个地方,把过去的经验作为人生的一部分,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通过实际行为来维护已经获得的和平。
现在,淮南地区正把这种精神力量,落实为打造理想居所的实践行动。在通州纪念设施邻近,龙岗怀旧街区斑驳的砖砌建筑,承载着往昔印记,恰好呼应了某部剧作的取景地。那些曾经记录过辛酸的场所,此刻正借由工业遗存再利用的手法,展开崭新的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