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春节后的第一个假期来了。
坏消息,广西人已经在找祖坟的路上了。
今年,广西人民庆祝的独有节日“三月三”与清明节相接,使得广西的务工人员仅需额外休两日,便能够享受到为期九天的清明节豪华升级版。
但也别太羡慕。
在大众看来,清明节可能只是个适合祭拜先人、踏青游玩的佳节,然而在广西人的心目中,它:
清明节,意味着一场全方位的“户外生存挑战”。
01 太公你在哪?
“祭祖有什么难的,不就是走段山路,扫扫墓吗?”
能说出这句话的朋友,真不了解西南地区祭祖的境况。
广西人通常管祭祖叫“拜山”。
拜得好,祖宗开心;
拜得不小心,就能亲自见祖宗给他道歉。
在广西,祭祖活动不仅限于对上一辈祖先的敬仰,更不局限于再往上一辈,而是涵盖了族谱上所有有名字、有姓氏、有安葬之地的先辈,他们均需依照习俗共同受到祭拜。
随着族谱的不断加长,广西人每年祭祖的路也变得越来越长。
广西人并非仅因祖先众多而无法被难倒,然而,他们的祖先数量庞大,且挑选极为严格。
西南有句俗话:
一句风水好,儿孙找断脚。
广西人的祖坟有多难找?
唐僧目睹此景,不禁摇头叹息,而祥子听闻后,毅然拒绝提供服务。
外地举行祭祖活动是对先人的缅怀,而在广西,祭祖则成了一次集体锻炼。若将这一场景搬上真人秀节目,无疑将成为“男生女生抢坟头”的焦点。
来看看 广西人的“海陆空全地 形祭祖”。
也许是因为八字缺水,有广西网友的祖坟建在了湖底。
为了在清明节时为祖先献上香火,我们全家早在前一年的秋天便着手准备考取潜水员资格证书。在与祖先交谈的短暂时刻,我们兄弟几个需要多次上浮和下潜,以补充呼吸三四次。
也有朋友的祖坟水没那么深。
行走于水面之上,头顶承载着鞭炮;前方由先锋队伍破浪前行,拨开浮萍;而其后,殿后的大队则高举着干粮与水果。
那支队伍成员职责分明,装备精良,他们虽知此行是为扫墓,却误以为将沿水路行进,意图偷袭梁山泊。
西南地区峰峦叠嶂,怪石嶙峋,众多,祖先在地图上规划墓地时,不自觉地就将位置选在了山洞之中。
这也使得广西那些热爱祭祖的群众们,在“地道战”方面表现得尤为出色。
山间遍布的洞穴,每逢清明时节,洞内先是升腾起一股烟雾,随后便有二十余人陆续走出。
拥挤程度堪比印度的公交车。
无需打洞的伙伴们也别过于乐观,不管怎样,我们都得学会在狭窄的空间里生存。
祖坟身前过,都市背后留。
这可能就是属于广西人自己的疏离感吧。
西南地区的朋友,都是先天极限运动圣体。
徒手攀岩、云梯速降都是信手拈来。
看得人忍不住检查衣服上有没有红牛冠名。
尽管上述祭祖路线之荒谬程度各有千秋,但空中路线仍旧堪称对体能有极高要求的“焦点所在”。
资源最简化、效率最大化,被他们彻底玩懂。
一根竹竿就能横跨河流两岸,为尽孝扫清一切障碍。
观察那些敏捷的身姿,不禁让人严重质疑,若是将这根竹竿再加长一些,他们或许真的能够借助它飞跃嘉陵江。
那些类似“悬空山洞”的神秘祖坟,已无法通过翻山越岭或趟水而过的方式抵达。
广西人只好使出最后的杀手锏:
天降特种兵。
祖先只需在地图上标定一个地点,然而,祭拜祖先的晚辈们所面临的问题却相当复杂。
人必须到场,同时供品亦需随行。踏入祖坟,任务实则仅完成了一半。无论空间多么逼仄,牌位的尊卑顺序、新旧排列都需一一厘清,绝不能违背既定规矩。
一个悬崖上车水马龙地穿梭着活人和先灵,既拥挤,又有序。
山势险峻,道路遥远,此外,西南地区多变的气候条件亦成为广西民众在祭祖途中的一大挑战。
一大队人马在风和日丽的山里走着,经常就风云突变了。
蓑衣与斗笠总是妥善地存放在背包之中,以便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取用。那根半人高的拐杖,我背着一根,手里拿着一根,以防万一拐杖断裂,可以立即进行替换。
如果雨下太大了,把山上的土冲松动了,就变成了泥石流。
即便遭遇泥石流也不足为惧,广西人对此早已习以为常,他们只需找到一个地势较高的地方避雨,一边闲聊,一边享用一些干粮。
雨停了换另一条路继续赶,下点雨就当是给太公祛祛火了。
地质灾害尚且不能阻止,更不用说那些异常的气候现象了,广西人民对祭祖的热情依旧不减。
前年清明祭祖的一家人,赶上祖坟附近起龙卷风。
结果这帮朋友直接表演了一个“接着奏乐接着舞”。
“能给太公助助兴,给我卷进去也高兴!”
在泛滥的祭祖段子中,广西网友在评论区辟谣说:根本不属实!
“现在祭祖条件已经比以前好多了。
过去祭拜祖先时,人们只能将猪肉挑上山,而如今,无人机已能将祭品顺利送达山巅。
这把,让老祖宗也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
02 一句风水好,儿孙跑断脚
那么,问题来了。
为啥广西人的祖坟非得放在这种荒山野岭?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广西人对风水的看重,远超外地人想象。
“风水大师”在广西是一个德高望重并且收入颇丰的行业。
人们在进行人名地名的选择时,会考虑风水;在规划建筑布局时,风水同样不可或缺;至于婚姻中的择偶,更是必须考虑风水因素……
广西的风水专家不仅精通风水之道,其中一些顶尖高手,更在“现代建筑学”这一领域展现出卓越的学术成就。
事实上,很多风水大师,同时也是注册建筑师。
你本以为大师会向你讲解房梁朝向对风水的影响,然而大师抵达你家后,却首先指出你家的结构承重存在一定的问题。
你本以为大师会为你分析你和伴侣的生辰八字是否相配,然而大师在见面后却首先询问了你们各自原生家庭的伤痛经历。
退一步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进一步讲,还是中西结合疗效最好嘛!
这种对风水的重视一旦推演到祭祀环节,那就非常有节目效果了。
认坟靠罗盘,族谱带卦象。
后辈眼里的祖坟:这不就是荒山随便找个地儿埋的?
祖宗眼里的祖坟:这是用全寨的罗盘熬夜算出来的!
对于那些依然精通风水之道的广西的朋友们来说,进行清明祭祖的活动并不会遇到太大的挑战。
只要带着“法器”,找到位置就只是时间问题。
那些以西南地区为背景的盗墓小说,其实也不必太过责怪,因为在那儿祭祖所用的方法,简直可以令作者讲授好几年的私教课程。
然而,这项技术如此精密而尖端,经过代际传承至现今的年轻人手中,难免出现一些“损耗”的现象。
有学艺不精的朋友,手持地图身背铁锹在祖坟山头的大雾中迷失。
走过路过没遇过,回头转头还是错。
还有年轻人试图用科技的力量弥补技术差距。
进山后如果实在找不到地方,直接连线家中的老人远程支援。
真是家有一老,如有一GPS。
然而在找祖坟这件事上,家里的长辈们也不见得有多靠谱。
这棵树、那座山以及xx家后院的上行路径,都是长辈们惯常使用的定位参照。
能靠感觉就不靠推理,能靠语文就不靠地理。
毕竟有缘人过了多久都会相见的。
但祭错祖坟把别人家的墓扫了就比较尴尬了。
不过,长辈之所以是长辈,就因为他们办法总比问题多。
即便他们自己无法找到,广西的老一辈居民常常会聘请那些被称作“山狗”的本地人担任使者,他们会在祭祖仪式开始前先行一步,为仪式的顺利进行铺平道路。
仅需小额的“合作资金”,山狗便会挥舞起镰刀或电锯,于你祭祖之夜独自攀登高峰,迅速开辟出一条通往你家祖坟的最短路径,同时还会细心地在沿途设置标记。
锦衣夜行,极少出错。
这谁看了不道一句“专业的事还得是专业的人来办”。
那些长期在外地谋生的年轻人,由于在故乡的人脉资源相对匮乏,他们便更深入地探索和运用“科技的力量”。
在扫墓途中,人们会顺便安装一个“太阳能GPS定位”装置,确保能够从太空精确追踪到祖先的方位。
还有朋友,贯彻了赛博朋克“科技与传统相结合”的理念。
在坟前安置一台续航能力极强且具备扩音功能的经文播放设备,使得念经的声响能够连续不断地回荡在四周的山林之中,全年无休。
既慰藉了祖先在天之灵的安宁,亦不断施恩于山谷间的生灵。此后前来祭拜的人们,只需跟随那在山谷中回荡的经文吟诵声,便能轻易地抵达祖先的祭坛。
只能说,年轻人不仅爱整顿职场,还爱整顿坟场。
即便是最擅长祭祀的能人异士,也难以抗衡大自然那无形而强大的力量。
一场洪水、滑坡或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足以让通往祭祖场所的道路地形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祭祖经验丰富从不出错的一家人,10个人指出16个方向。
去年我尚且对这里了如指掌,如同本地居民一般自如,可转眼间,仅仅一年光景,竟变成了陌生的外来者,这难道是天方夜谭?
太公,真别藏了吧!
03 “太公的馈赠”
除了重视风水,广西的殡葬风格也是因地制宜的结果。
广西的壮族人民曾使用一种特有的土葬方式,叫“二次葬”。
亲人离世后,首先需选取一片平坦之地安葬遗骸。待至安葬三年期满,择取吉日良辰,开启墓穴进行捡骨,重新封装遗骨,随后将其安葬于山中选定的风水佳地,此过程称为“二次葬”。
二次葬的传统,跟广西人的死亡观息息相关。
他们相信,死亡可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死者与尘世告别,却尚未踏入那片未知之地;直至人间的血肉完全腐朽消散,骨骼裸露,方才意味着死者真正踏入亡者之境。
也有说法称,二次葬是为了保护逝者的遗骨。
西南部地区气候湿润,虫蚁滋生现象普遍。若将逝者的遗体与棺木一同埋葬于山区,其遗骸很可能会遭受虫蚁和潮湿环境的侵蚀,最终导致尸骨无存。
在下葬的二次仪式中,对遗骨进行搜集与清洁,将其从土中取出,安置于更为坚固且能防水防虫的容器之中,随后将其重新安葬于山野之间进行妥善保存。
这样,祖先的遗骸就从大自然中,被完好保护了下来。
也有居住在这片土地的网民表示,在往昔,二次葬仪式被视为先人对后代的“终极赠礼”。
西南地区地形多山,导致可耕种土地资源稀缺,且耕作维护异常艰难。在过去,二次葬不仅是一种习俗,同时也曾被视为一种“开垦耕地”的方式。
长辈去世后,先把他们葬在离家族最近的“潜在耕地”位置。
每逢每年的几次祭祀扫墓之际,便一并照料坟地四周的杂草与荒木,逐步将其改造成适宜耕作的土地。
这样祭祀个几年之后,这块耕地就基本上“开发”完成了。
〓披荆斩棘的老表
当耕地准备开始耕作之际,那些曾在此地安息的先辈们,将完成他们的使命,他们将被整体迁移,安置于偏远山区的风水佳地,得以安息。
新的埋葬孕育出新的耕地。
逝去的人用另一种方式为活着的人们作出了贡献。
这也解释了,广西人为何如此看重对祖先的祭祀和感谢。
在各种丧葬风俗的影响下,广西的偏远山区看似人迹稀少,实则异常稠密。
那些你看似只是偏僻角落、狭窄缝隙或是洞穴的地方,说不定早已成为了人们精心挑选的墓地佳地。
在祭祀爷爷的过程中,有朋友注意到,不论墓地多么荒凉,只要深入挖掘至地下两层,便会发现四周都是相邻的坟墓。
和山生活在一起的广西人,拜山,但不畏惧山。
不仅因为他们时刻充沛着的冒险精神,也因为他们心里知道。
这片看似幽深的广大山区,其实藏着许多默默守护着他们的祖先。
对广西人来说,死亡不是结束,遗忘才是。
那些声势浩大的祭祀活动,难道不是与已故亲人的一次次深情团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