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峰塔矗立在西湖之畔,其历史已跨越千年。在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中,它与白娘子和许仙的命运紧密相连。然而,由于人为的破坏以及长期的忽视维护,这座古老的塔在1924年不幸坍塌。尽管如此,它却因鲁迅先生的杰出作品《论雷峰塔的倒掉》而声名鹊起。
清末民初的雷峰塔
雷峰塔的重建工程是在其坍塌近百年之后才得以启动。关于这次发掘,早先便流传着种种说法,有人言之凿凿地称,在挖掘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一条巨蛇。而另一些人则坚称,那并非蛇,而是一条白色的蜈蚣,是从一个金制的小盒子里爬出来的。
更有甚者,传闻有一位考古学家将白蜈蚣装入瓶中,然而数日之后,竟在无人触碰的情况下,那白蜈蚣竟神奇般地不见了踪影。
配图
这些传闻均源自于民间故事中白娘子被镇压于塔下的情节。人们常说蜈蚣是蛇类的天敌,而那头蜈蚣据说是法海和尚留下的,用以看管白蛇。那么,在当初挖掘雷峰塔的过程中,是否真的发现了金盒之中藏有的白蜈蚣呢?
了解真相之前,有必要先说说雷峰塔的来历。
该塔的建造始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其资金由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王钱俶提供,主要目的是为了供奉佛螺髻发舍利,亦即佛祖头顶的舍利子。根据《全史宫词》的记载,当塔建成之时,人们还刻下了华严诸经,环绕塔身八面……随后,众人合十指爪,纷纷赞叹。此塔被命名为“黄妃”,据说吴越国王钱俶在经文末尾虔诚地拜手并记录道。
雷峰塔
据此可见,该塔最初是以吴越王的某位妃子为名,命名为“黄妃塔”。由于该塔位于雷峰之上,后来被人们更名为“雷峰塔”。《全史宫词》中也有记载,该塔最初的设计是十三层,高达千尺,但由于人力和物力不足,最终只能建成七层。
尽管如此,雷峰塔的建造初期便耗资高达600万铜钱,该佛塔规模宏大,光彩夺目,与湖光山色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日后西湖美景中的“雷峰夕照”这一著名景观。
雷峰塔发掘的文物阿育王塔
历经沧桑岁月,雷峰塔屡遭磨难。在北宋宣和年间,它不幸遭受雷击,塔顶受损;随后在方腊起义中,雷峰塔被焚毁,直至南宋时期才得以重建。此后数百年,雷峰塔在战乱与自然灾害的侵袭下,依然坚韧不拔,直至民国时期依然屹立不倒。
鲁迅对历史有着深刻的探究,对雷峰塔的起源理应有所了解。他所撰写的文章,不过是借助民间传说进行一番寓意深刻的讽刺罢了。
《白蛇传》的故事在明末时期得以完整成型,最早在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被记载下来。同时,嘉靖年间出版的《雷峰塔传奇》中也出现了相似的情节。这一故事已经流传了四五百年的时间。
雷峰塔地宫发掘现场
白蛇传的故事缘何与雷峰塔紧密相连,而非其他佛塔?据南宋杭州地方志《庆元修创记》所载,宋室南迁时,为筑城池,有人看中了雷峰塔的砖石。正当士兵们尚未动手拆塔砖之际,一条巨蟒自塔中蜿蜒而出,从而使得雷峰塔得以保全。这或许正是《白蛇传》与雷峰塔之间产生联系的缘由。
雷峰塔坍塌后,“雷峰夕照”这一美景不复见于世间,各界人士纷纷期待其得以重建。直至2002年,杭州新建的雷峰塔终于完工。在此之前,相关部门已着手对雷峰塔遗址中的文物展开勘探与挖掘。考古活动自2001年起便正式启动。令考古队伍兴奋不已的是,他们在塔底中心位置意外发现了一个规模可观的地下宫殿。
遗址之上黄土堆积如小山,为守护文物免遭损毁,清理工作必须格外谨慎细致,因此挖掘作业耗时甚长。经过验证,考古学者的推测准确无误,雷峰塔地宫中出土了大量价值连城的宝物。其中包括工艺高超的金银器皿、玉器等,诸如造型别致的黄金腰带、工艺精湛的玉雕童子。除此之外,还有数千枚古铜钱。
专家清理阿育王塔
这两件文物堪称无价之宝。其中之一是供奉佛螺髻发舍利的银质阿育王宝塔,另一件则是以黄铜鎏金工艺制作的盘龙释迦牟尼说法像。它们的精致程度令考古人员不禁赞叹不已。能够一次性发现这两件国宝级文物实属罕见。由此可知,吴越王当年建造佛塔时投入了相当大的财力。
考古工作者在阿育王塔的中央镂空处发现了一座“金棺”。鉴于对文物的保护,工作人员并未敢于开启阿育王塔。传说中那白色的蜈蚣便是源自这金棺之中。然而,金棺并未被取出,因此无人知晓其中究竟藏有何物。
《文明之旅》这一央视节目曾特邀那位当年领导考古队挖掘地宫的学者,来分享雷峰塔背后的传奇。节目中,主持人好奇地提问,挖掘地宫的过程是否真的如传闻所言,发现了蛇或其他异常物品?那位专家轻笑回应,除了琳琅满目的文物,并未发现蛇或其他生物的存在。
有关雷峰塔底下发现白蜈蚣的传闻,当然是好事者编造的。
参考资料:央视《文明之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