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立石碑之后悬挂青色物品,是民间纪念亡者的一项古老风俗,具体操作为,在安放好墓碑之后,于墓穴顶部或石碑表面安置一些特定的纸质物品,这种方式既表达敬意,也显得仪式感十足。
树立石碑是一件重要的仪式,它为逝者提供一个固定的纪念场所,如同为他们营造一个永久的归宿,而悬挂青幡则像是为这个归宿增添些许庄重,使子孙后代的哀思有所寄托,这种习俗能够代代相传,下面就来讲解一下关于树立石碑和悬挂青幡的相关内容:
一、什么是挂青,“青”指的是什么?
清明节等祭奠节日里,人们前往祖坟扫墓,进行培土、焚化纸钱等仪式,这就是所谓的挂青传统。这种习俗主要是通过在坟墓或墓碑上放置特定物件,来寄托对逝者的哀思和敬意。
悬挂的“青”通常是用绿色或彩色纸张裁剪成长条或纸串,有些地方还会混搭纸花、纸钱等。在祭奠时,把这些物件系在墓碑顶部、两侧的石柱,或者绑在墓园附近的树枝上,象征着为逝者“添青”,既代表生命力与怀念的绵延,也表达了子孙对先人的缅怀和崇敬。
这种仪式是清明等祭奠活动里不可或缺的一环,旨在借助肃穆的仪式寄托对逝者的哀思。
二、立碑后什么时候挂青?
树立石碑之后悬挂青幡,将两个重要仪式结合在了一起,先树立石碑再悬挂青幡。树立石碑是为了给逝者确立名分,使墓穴拥有清晰的标记;悬挂青幡是为了告知逝者“我们未曾忘记你”,今后每年都会前来祭拜。
初次挂青通常选在立碑那年的清明节进行,这个仪式比寻常更为讲究。人们会先清理墓碑周围的杂草,然后摆放祭品,点燃香烛并鞠躬致敬,接着将事先剪好的青纸轻轻系在碑上,口中还会低声祝祷“碑已立稳,请您安息,我们会时常前来祭拜”。接下来具体说明立碑之后挂青的常见时间安排。
1.清明节挂青
多数地方将清明视为立碑后首次祭扫的普遍时节,清明属于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祭奠日,这个时段阳气渐盛、阴气渐衰,阴阳交替,是个别致的时刻,此时前往祖坟祭拜,能使生者与逝者之间顺利展开情感交流。
清明时节祭拜先人,需备妥香烛、纸钱、鲜花、供品等物件。先要清理墓园的荒草,为祖坟覆上新土,意指为逝者整饬居所。接着在坟顶系上白纸或黄纸裁制的纸钱,那些随风摇曳的纸钱,寄托着生者对亡者的追思与祈愿。最后焚香、斟酒、叩首,以表对先辈的怀念之情。
2.寒食节挂青
另有一些地方,石碑竖立后首次在寒食节悬挂青色物品,寒食节位于清明之前的一两天,旨在追忆春秋时期的介子推,这一天有禁止生火、食用冷食的习俗,因此寒食节祭奠先人,被认为更能彰显对逝者的崇敬与哀悼。
寒食节当天,大家一大早就去祖坟那里,手里拿着事先备好的凉面、冷糕这类食物当祭品。等到了墓地前挂青的时候,人们就静静地追忆先辈们的恩情,并且把家族的文化和习俗一代代传下去。
3.农历七月半挂青
另有一些地方挑选在农历七月半,即中元节竖立石碑后首次挂祭品。中元节也被称作鬼节,百姓相信这一天,阴间会开启鬼门,先人的魂魄会降临阳间接受后代的供奉。
七月十五日,人们会将用心制作的彩色纸条系在祖坟处,飘动的纸条,好像在迎接先人的到来。另外,墓前放上丰盛的酒水、食物及水果等祭品,点燃纸钱,祈愿先人在那边能够丰衣足食,护佑家人平安康健。
三、挂青的起源
说起悬挂青色的传统,需要追溯到古代的庆典和习俗。第一个是寒食节,它在清明节之前举行,当天禁止生火烹饪,人们只能食用冷藏的食物。由于当时祭拜祖先需要焚烧纸钱,但寒食节又禁止使用火焰,这该如何解决呢?
后来大家琢磨出个法子,把纸钱直接系在墓旁的树枝上,或者用石头压住、插在坟冢,这样既能寄托哀思,也不触犯规矩。这大概就是最初挂青的雏形,并非人们不愿烧纸,而是客观条件不允许,只能改用“挂”的方式。
宋代以来,悬挂祭品的传统逐渐演变。人们不论何时祭奠先人,都会焚烧纸钱,这种习俗不再局限于寒食节,清明也开始流行。尤其在南宋时期,许多中原居民因战乱南迁,他们远离故乡,无法返乡祭扫,于是将纸钱系在细长的竹竿上,朝着家乡的方向进行祭拜,这种做法被称为“飞青”,寓意让纸钱随风飘回故土,以此表达对先人的孝思。
后来人们觉得这种做法挺靠谱,纷纷效仿,慢慢演变成了“挂青”,“青”指的是那些悬挂着的纸钱和纸串,颜色通常是绿色或彩色,看起来充满活力,不像白纸那样显得死气沉沉。
明朝清朝期间,祭扫祖坟时悬挂的青色布条有着诸多讲究,哪家祖坟前挂的青色布条数量多,就表明这个家族人丁繁盛、后代有成就。一些家境丰裕的人家祖坟位于远方,会雇佣他人代为悬挂青色布条,只为显得体面。那个时期,悬挂青色布条已经成为家族社会地位的标志。
如今,竖碑悬幡的仪式已简化许多,但那份缅怀之情依旧不变。人们之所以竖碑后悬幡,其实是用祖辈传下来的方法,将对先人的追忆具体化,碑立着,追忆便存在;幡悬着,挂念就不会中断。这种风俗习惯就像一条纽带,一端系着往昔的亲人,另一端连着当今的子孙,使骨肉亲情与绵长思念穿越岁月,恒久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