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新疆位于国家的西部,一向是东西交通的重要通道和中华文明对外交流的窗口,拥有众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新疆考古的先辈们跋山涉水,在遥远的地方考察,在广阔的沙漠和河流中穿行,从地下发掘出珍贵的文物,向世人展示灿烂的文化,他们不仅梳理了当地历史文化的演变过程,证明了各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也为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民族认同、实施“文化润疆”战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自1995年以来,新疆累计有十项考古项目被评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些成果既有远古时期文明的早期印记,也有汉唐宋元等历史阶段的丰富遗存。它们涉及多种考古类型,包括洞穴遗址、聚落遗址、城址遗址、石窟寺以及墓葬遗址等,全面展现了新疆地区考古工作的整体面貌,是历年新疆考古成就的重要体现。
今天
我们一起走进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新疆篇
塔里木盆地远古密码
考古成果
罗布泊西南荒漠的小河墓地,地处该地区偏远之处,属于夏商时期塔里木盆地一个别具一格的青铜文明遗迹,其历史可追溯至距今三千四百至四千年前。2002年至2005年间,考古人员对这一墓地进行了系统性挖掘,共清理出167座墓葬,并收集了三十多具形态完好的古代人体样本以及成千上万的宝贵器物。许多墓葬依然维持着原始的埋葬状态,为后人保留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诸多细节。调查表明,该墓地系由众多墓葬逐层累加堆砌而成,层数超过五层,同时人工填筑的沙土与自然沉积的沙层也参与其中,共同塑造了其构造,这种遗迹形态在国内外考古学中都属首次发现。经过探查,大致弄清了墓园的整体构造,以及各个时期墓葬所体现的文化差异,这对于探究当时的社会构造及其发展演变具有关键作用;观察到诸多罕见的安葬方式,例如棺材前方竖立象征男性生殖器的木制物和女性生殖器的木制物、带有祭祀性质的泥制外壳木棺墓、用木头搭建的房屋形墓葬中堆积七层牛头、成排摆放的奇特“木人”等,这些发现为研究远古时期的宗教信仰和巫术活动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原始资料;出土了丰富的人类骨骼、动物遗存和植物样本,为生物人类学、遗传学、环境考古学等领域的深入探究奠定了基础;纺织衣物、小麦、小米、小型铜器等遗物的发现,对于探索史前时期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互动,也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发掘前的小河墓地
棺前的女阴和男根立木及萨满“通天”神柱
专家评价
小河墓地考古工作的系统性收获,堪称新疆史前研究领域的显著突破。出土文物揭示了塔里木盆地青铜时期文明所具有的鲜明个性、丰富多样以及错综特性,为探究新疆史前文化版图的演变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样本,并且能够显著扩展中国新疆及中亚地带早期社会演进、族群流动、文明互动、人与环境互动等众多学科领域的研究视野。
发掘前的墓地
结构复杂的神秘墓地
沙丘比地面高出七米多,长度达到七十四米,宽度为三十五米,小河墓地的上百座墓葬都遭受了自然或人为的破坏,能够完整保存下来的墓葬仅是原墓地的一半,现存的墓葬是人们在六百多年的时间里分区域、分层次安葬的。墓园中央设有木制围栏,将区域划分为南部和北部两部分,南部包含五层墓葬,其棺木、埋葬习惯及服饰随时间推移呈现演变过程;北部区域可能主要用于举行宗教仪式,初期常见带有祭拜性质的泥制外壳木棺坟墓,后期则出现了类似古墓沟的“太阳式墓葬”。另外,在此地还出土了数件高度接近三米的木刻雕像,被推测为墓园的守护灵。
墓地的守护神(通高近3米的木雕人像)
北区墓葬全景
发掘第一层墓葬
南区第二层墓葬全景
南区第三层墓葬局部
南区第四、五层墓葬全景
浓郁的生殖崇拜氛围
多数墓穴构造相似,先掘沙坑,再安放棺木,棺前竖立木柱,柱体呈直立状态。每个墓穴仅安放一口棺材,木棺外形如同无底的单体舟形,棺盖表面覆盖牛皮。男性棺前的木柱形似船桨,桨面涂成黑色,桨柄部分涂上红色;女性棺前的木柱多呈棱柱状,顶部涂红,中部缠绕一段毛绳,绳索下方固定着草捆。研究表明,多面体柱状物代表男性生殖器,“船桨”形象比喻女性生殖器,而空心的船形棺材或许也是女性生殖的象征符号,这些事物相互关联,直接而简单地反映了小河人对繁衍的认知,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生殖敬仰观念。
木棺蒙盖3张不同颜色的牛皮
男性墓与女性墓
无底的舟形棺(揭开木盖板)
男性棺前的女阴立木
女性棺前的男根立木
四千年祭祀奇观
小河墓地被视为部族极为重要的宗教场所,在墓穴棺椁周围,除了摆放男性生殖器形和女性生殖器形的木雕外,还会竖立一根高达四五米通体染红的胡杨木柱,据信是具有萨满沟通天地功能的神杆,柱顶悬挂着涂红的牛颅或羊颅,柱底插着芦苇、麻黄、骆驼刺等荒漠地带的植物,旁边还放置着羊骨、牛粪、草编的容器,这些物件既是献给神祇的供品,也寄托着对丰收的期盼。
棺外放置的干旱区植被和羊骨、牛粪等随葬品
在墓园中出土了七座构造奇特的泥制外壳木棺墓葬,这些墓葬同样使用船型木棺,墓穴主人基本为女性。棺木上设有木制板室,板室内安放着木刻偶像等陪葬物,接着封盖并抹上泥浆,随后在周围竖立六根或八根涂有红色的木柱,柱顶系着牛头装饰。通过古遗传学检测,泥壳墓的女性墓主与周边墓穴的居民存在紧密的亲属联系,推测她们因生育众多子女而备受尊崇,并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最大的一具木棺及棺前女阴立木 与萨满“通天”神柱
小河墓地的木柱高低错落,构成一片红色的柱子丛林,各个时期风格迥异。600多年以来,小河族群在墓地的沙丘上,不断安葬亡者,举行祭祀先祖、祈求福祉的庄严仪式,期望祖先庇佑,盼望家族兴旺、五谷丰登。
发现泥壳木棺墓
泥壳木棺墓局部
木柱端悬挂牛头
创造小河文化的小河人
早在四、五千年前或许更久远的时期,小河先民就在塔里木盆地的瀚海绿洲繁衍生息,并且逐步与其他族群互动往来,融合沟通,最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小河文明。大约在3400年前后,该文明开始逐渐衰落并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其后代子孙最终汇入了邻近天山地带那些深受黄河流域彩陶文化熏陶的族群之中。
具有祭祀性质的泥壳木棺墓
奇异的木尸与人首木尸
小河墓地出土了十多具木制遗体,还包括有人头和木身组合而成的特殊木尸。部分遗体外部覆盖着动物皮毛,并且模拟出了五官,保留了头发,其衣着打扮、陪葬方式、陪葬物品都与真人完全相同。这些特殊的遗体都安放在木棺之中,应当是真实人类的替代品。小河居民认为灵魂不会消亡,人体是灵魂的寄居之所,只有完整的身体才能承载灵魂,才能让逝者的灵魂找到归宿。
两具木尸的合葬
人首木身的墓主人
整个墓地规格最高的墓
在墓园北部一个单独的地方,有一个木结构的方形坟墓,还有个梯形的墓道,整体看起来像个小木屋,这个坟墓里面有个7平方米的墓室,是用很多有棱角的粗木料和宽大的平板子搭起来的,里面分了前面和后面两个部分。室内的墙板用红黑两色画着些几何图案,室外的墙则包了好几层牛皮。坟墓正面的两边,整整齐齐地摆放着7层牛头,墓道的前面立着一根上面刻着转花纹的木柱。墓葬遭到严重破坏,顶部出土牛首和羊首超过一百件,墓主人的尸骨已经消失,墓穴底部仅找到一件石制权杖顶端和一面铜镜,这座墓是小河墓地中等级最高的,并且具备与众不同的陪葬物,表明其墓主拥有非常特殊的身份和地位。
墓室顶部发现了许多牛首羊首,位于左上方,同时出土了权杖顶端,位于左下方,还有铜镜,放置在右上角,另外还发现了木结构房屋形状的墓葬,位于右下方。
墓室内壁板以红、黑色涂绘几何纹
旋纹木柱
远古奇装异服
小河人的穿着打扮几百年来变化很小。他们头上戴着毡帽,身上披着宽松的毛线大袍,腰间系着要么是细腰带要么像小裙子的毛线腰饰,脚上套着短靴,脖子和手腕上挂着缀着美玉的毛线绳。大袍和腰饰都是整块织(或编)成的,不用再剪裁缝合,直接披在身上,这是人类服装发展过程中最简单的穿法。大袍和腰饰上,或者编织或者织出红色图案的几何图形。毡帽上装有毛线、插有鸟羽、绑有伶鼬。这些古怪的装饰,除了可以从传统习俗角度解读外,或许同原始信仰存在关联。
串珠的毛线链饰在上方左侧,皮质长靴在中间左侧,男士毛毡冠在下方左侧,玉质腕带在上方右侧,女士毛毡冠在中间右侧,女士腰裙在下方右侧
女性毛织几何形花纹腰衣
男性毛编腰衣
有故事的随葬品
小河人每个墓穴都会在逝者斗篷外面放置一个编织精巧的草篓,上面装饰着几何图案,篓子里面通常装满麦子、黍子或者干制的奶制品,墓主人的身上大多会散落着麦子、黍子、麻黄枝条、牛羊耳朵尖和动物筋制成的短绳。某些特殊的陪葬品,往往能够反映出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例如在陪葬品较多的男性墓中,经常可以看到带有骨雕人面像的法杖、蹄形木柄的石制工具、蛇形的木雕以及涂成红色的牛头等。还有与性别关联的陪葬物品,例如女性墓穴中独有的木制祖神像、木制梳子、皮革囊袋,男性墓穴中独有的阴间弓箭等。这些陪葬物品,小河族群都赋予其特殊的象征内涵,均具备沟通神灵的能力,是探究原始信仰、巫术活动的直接依据。
精致的草编器具摆放在左上方位置,光滑的木质梳子放置在左下方,铜片点缀的木制容器位于右上方,墓穴主人遗体周围散落着动物耳状装饰物
嵌骨雕人面像的法杖(左),蛇形木雕(右)
干尸身上撒黍粒及野草籽
灵魂崇拜的神偶
小河墓地是已知的史前考古遗址中,出土人形雕像数量较为丰富的一个,这些雕像大多与灵魂信仰有关,不同的神像对应着不同的灵魂观念。这些木雕人物,身高介于10到50厘米之间,体态轮廓显得十分粗犷,身上披着专门制作的斗篷,头上戴着毡帽,面部特征或仅用红色线条勾勒,或通过雕刻强调眉弓和鼻子的形状,这类木雕出自泥壳墓穴,是用于祭祀的神灵摆设;另有一类木雕人面像,长度大约10厘米,通过浮雕手法表现五官,眉弓部分十分突出,鼻子造型显得很大,面部覆盖着蒙皮并涂上红色,这类人面像在男性和女性墓穴中均有发现,很可能是为了祈求子嗣而制作的灵性器物。
戴着斗篷和毡帽的木雕人物(位于左上方),仅穿着斗篷的木雕人物(位于左下方),一个朝前的木雕面部形象(位于右上方),一个侧向的木雕面部形象(位于右下方)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供稿 图片摄影:刘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