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龙墅福园官网

墓园地址:宜兴市新街陆平村

官方热线: 400-696-5180

24小时热线:159-0077-9188

自驾车线路: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详情请拨打400-696-5180, 159-0077-9188(微信同号)咨询

公交车线路:

龙墅福园公墓墓园班车:购墓免费接送。

冬至、清明期间全市设有多处祭扫专线班车,请提前一月购票。票价若有浮动,恕不另行通知。

温故:北京这座地下宫殿为何能轰动全国、蜚声海外?

发布时间:2025-09-16 16 浏览: 21

不久前,经过彻底翻新的北京大葆台遗址博物馆重新开放,展示了幽燕地区两千多年的汉代风貌。这个遗址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被发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后找到的第一座采用“黄肠题凑”方式下葬的西汉诸侯王陵,在当时引起了全国的关注。随着北京市文物保护工作的持续加强,如今,它被划入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成为“一个馆三个地点”中的大葆台遗址馆区,再次展现了幽燕地区的辉煌历史。

(1)重大考古发现轰动全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北京市实施范围广阔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在此期间,文物探查领域也实现了进步,大葆台汉代陵墓即为该时期的一项关键发现。

1974年,东方红石油化工总厂发现了丰台区郭公庄大队大葆台村有两个高耸的土丘,打算利用它们突起的地势,建造几个大型储油容器。动工之前,北京市地质地形勘测部门进行了钻探作业,结果从其中一个钻孔中提取出了木料、木炭以及白膏泥。北京市文物管理部门获知情况,便请求地质勘探机构重新钻探了十几个探孔,这次探查中,除了发现了木材、木炭以及白膏泥,还出土了一枚五铢钱,一块表面裹有漆皮的圆形木料。经过权威人士的判定,此处是一座西汉时期的大型木棺墓葬。东方红石化企业原先的方案因此被取消。

1974年,北京大葆台西汉墓遗址发掘现场。

1974年7月,北京市委决定着手进行发掘工作。8月上半月,考古队开展发掘时场面十分活跃。借助机械进行土方清理,不到三十天就移走了总计13130立方米的封土。清理完封土之后,开始着手探查墓室,不过墓穴入口难以寻找,发掘人员特地从安阳殷墟聘请了三位经验丰富的勘探专家。经过一番细致勘察,他们最终确定了墓穴入口位置,同时大致掌握了墓室周边的界限。

这个墓的面积差不多等于一个篮球场,墓室两侧各有条南北走向的通道。通道里找到了鎏金铜铺首、绳纹筒瓦和五铢钱这些不该出现在那里的器物,考古人员因此认定这个墓曾被盗掘过。现场留下的烧焦痕迹表明,盗墓者不仅偷走了陪葬品,还故意纵火。万幸的是,墓室里氧气不足,火势没能蔓延,这座全木结构的墓葬才得以幸存。

1978年7月11日,《北京日报》4版

考古人员从墓室中获得了重大发现:发现了许多90厘米长、10厘米宽、10厘米厚的长条形木材,这些木材被整整齐齐地逐层堆叠,构成了墓室的四周墙壁。三面墙壁损毁严重,只有西边靠近西北角的那部分保存得相对较好,那里的木条堆叠了27层,形成的木墙残存高度达到2.67米。经过专家们反复研究分析,最终确认了大葆台西汉墓是中国已发现的最大规模“黄肠题凑”式墓葬。(2021年3月9日《北京日报》13版,《葆台汉迹》)

大葆台发掘工作吸引了考古领域内知名学者,也有不少并非专业背景的考古迷参与其中,张先得就是其中一位,他曾经在北京电影制片厂担任电影美术设计。1974年夏天,天气酷热难耐,张先得赤膊在推土机旁来回走动,期间意外发现了陶纺轮等文物。项目收尾阶段,其他工作人员都已撤离,因为他需要绘制图纸,所以留在了现场。中午时分,他无意间发现被行人踩踏的木板下,有个半圆形物件,于是随手拨开上面的尘土,看见是个圆形的涂漆碎片,并且表面刻有图案。他忽然想到:这莫非是文字?他立刻跪下来,拾起那件碎片,在日光下仔细察看,果然确认是文字!上面记载着:“廿四年五月丙辰丞”。原来,这是棺椁里漆盒的底部碎片,上面有细密的雕刻文字。这一发现,为那个墓葬的年代测定提供了关键依据,1991年6月29日《北京日报》第七版曾对此进行报道,《“考古迷”张先得》是相关文章的标题。

1979年5月15日,《北京日报》2版

大葆台的考古发掘与清理活动持续了整整十个月,其间的关键性考古成果引起了全国性的广泛关注。1978年,北京日报在报道北京地区的考古成就时,特别提到了大葆台出土的两件西汉玉器,分别是“玉午人”和“镂空螭虎玉珮”。1978年7月11日《北京日报》4版刊登了《北京地区近年考古新发现》这篇文章,文章发表后,该报还通过刊登读者来信的形式,呼吁大家关注出土文物的保护事宜,1979年5月15日《北京日报》2版又发表了《一定要把文物保护工作做好》一文,再次强调了对文物进行保护的重要性。

(2)“地下宫殿”变身博物馆对外开放

1979年11月,北京市政府准许成立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1983年12月1日,此博物馆开始接纳参观者。依据1983年11月25日《北京日报》2版刊文《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将开放》所述。

1983年11月25日,《北京日报》2版

北京日报1983年12月20日2版文章《古老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提及: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坐落于一处庭院之内,该庭院呈现陵园布局,院内松柏常青,冬青与白杨挺立,这些苍翠的树木,令灰白色彩的水刷石建筑更显古朴,增添庄严感,也使其显得更加肃穆。这座墓葬博物馆是北京首次建造的遗址性建筑,主体构造为“T”形,南边是经过修缮的墓室,北边是关于汉墓的展示区域。墓室外的回廊里面,有一道雄伟的木制围墙,它由柏木方木堆砌而成,每根方木的顶端都朝着中间的棺椁,这就是史籍中记载的“黄肠题凑”。墓道之中摆放着三辆涂有彩漆的朱轮车和十一匹马,由于墓顶塌陷,这些车已经被毁坏。展柜里摆放着考古人员用心复原的一号、二号马车模型,让人们得以一窥汉代仪仗车和乘车的真实面貌。这种汉代称作“朱斑轮”的车辆,根据史料记载,只有皇太子及诸侯王方能乘坐。这三部马车是我国现今保存最为完好的汉代实用车辆,对于探究汉代车马制度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1983年,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落成并投入使用,"黄肠题凑"开始接纳游客。这张照片由叶用才拍摄。

墓室外边铺设了许多木炭和白膏泥,能够防潮隔水,还能加固密封效果,另外墓外封土经过层层夯实,这座墓才得以保存这么久。对于大葆台西汉墓的墓主人究竟是谁,过去有过不少争论。根据汉代的丧葬规矩,凡是使用“梓宫、便房、黄肠题凑”的,都属于“天子等级的规制”,从这里可以看出墓主人的身份非常尊贵。最初发掘大葆台时,部分人推测墓主乃汉武帝之子刘旦,其后多数人则认为是刘旦之子广阳顷王刘建。考古人员搜集诸多证据加以佐证,譬如大葆台出土的五铢钱中包含磨郭五铢,磨郭即磨窄或剪除五铢钱边缘一圈,此现象源于汉代后期经济疲敝、铜钱铸造不足所致。这种钱币一般认为盛行于西汉晚期,而刘旦属于西汉中期。

上世纪80年代,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外景。叶用才摄

这个被称为“地下宫殿”的墓葬,虽然因为年代久远被盗而流失了绝大部分陪葬物品,但仍然发掘出许多有价值的古代遗物,这些遗物被精心分类安置在博物馆的展品区域里,其中不乏一些代表性藏品,例如“渔阳铁斧”,这件铁斧是汉武帝推行盐铁专卖经济措施时的实物证据,也是首次发现的属于渔阳郡(现今属于密云地区)铁官制造厂的产品。铁环首削刀和簪形器,系采用生铁固态脱炭成钢的技术打造而成,这一工艺在世界冶金技术发展历程中具有显著地位。展馆内还陈列了诸多璧、佩、璜及环之类的玉器。汉代制玉匠师已经娴熟地掌握了锯截、琢磨、穿孔以及雕刻等多项技艺,因此每一件玉器都制作得极为精致细腻,形态优雅,这表明汉代玉器的制作技艺已经臻于相当高的境界。另有一种丝织编织的纱帽同样极为珍贵,系此前未曾见过的双层构造“复合织”,为我国纺织发展史书写了全新记录。另外,镀金铜质门环、镶玉镀金龙头卧具、龙虎六博棋子等,也属相当罕见的珍贵文物。(1987年2月19日《北京日报》3版,《古老文化的明珠》)

1987年2月19日,《北京日报》3版

(3)模拟考古吸引海内外参观者

上世纪90年代,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的展陈活动日益丰富。

1993年,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被北京市定为青少年教育基地,着手策划面向青少年群体的博物馆展览项目。(1993年7月13日《北京日报》1版,《市府命名青少年教育基地》)

1993年7月13日,《北京日报》1版

1994年,配合94中国文物古迹游活动,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设置了模拟考古项目。该馆依照田野考古的挖掘方式,设立了15个探方的模拟考古区域。探方中包含新石器时期、商周时期以及秦汉时期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堆积,参与者能够在专家的引导下,借助考古专用器具,依照地层由下而上的顺序进行仿制文物的发掘,借此学习考古勘探的基本流程和知识要点,同时提升了体验的直观感受和参与乐趣。(1994年7月6日《北京日报》1版,《北京模拟考古活动开幕》)

1994年7月25日,《北京日报》6版

墓区声明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
墓区销售热线:400-696-5180
24小时咨询热线:159-0077-9188(微信同号)
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

400-696-5180

159-0077-9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