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龙墅福园官网

墓园地址:宜兴市新街陆平村

官方热线: 400-696-5180

24小时热线:159-0077-9188

自驾车线路: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详情请拨打400-696-5180, 159-0077-9188(微信同号)咨询

公交车线路:

龙墅福园公墓墓园班车:购墓免费接送。

冬至、清明期间全市设有多处祭扫专线班车,请提前一月购票。票价若有浮动,恕不另行通知。

台湾杜月笙墓地破败不堪,墓碑朝向上海,后侧八字显眼

发布时间:2025-09-16 23 浏览: 26

偶尔会琢磨,一个人忙活毕生,就算声名显赫、能力出众,最终无非是渴望回到故乡那方水土,吸一口故土的气息,再沉沉睡去。然而世事难料,命运不由人。譬如杜月笙,曾在上海滩闯出赫赫威名,最终却只能在他乡长眠。他当年被安葬在宝岛,有识之士特意让墓碑朝向上海,似乎这样他就能再望一眼东边那片喧嚣与繁华。最让人心生疑窦的,还是那墓旁赫然矗立的八个大字,看得人脊背发凉。说来世间事确是纷繁复杂,他的经历不正是那种费尽心机,最终落得一场虚无吗?

杜月笙在照片中总是显得十分体面,军装穿得整整齐齐,神态间流露出一种天生的威严。仔细观察他的旧照,可以察觉到他其实经历过不少艰辛。他家里年纪轻轻就失去了双亲,刚学会走路没多长时间,就变成了没有亲人照顾的孩子,总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全靠亲戚邻居随便搭把手。当时上海附近的人家大多并不富裕,指望一个孩子能带来什么好运气呢?要直言不讳的话,没有谁嘴上同情,内心里不在琢磨着怎样少费心神。这也不足为奇,杜月笙年纪轻轻就意识到,光坐等是不成的,得自己争取生存空间。

他来自江南一个偏僻的乡村,农家子弟很难获得学习资源,他也没有闲工夫去扮演文雅的书生角色。十五六岁年纪,还保留着几分稚气,就带着满脸鼻涕闯入了繁华的都市。那个时期的所谓“销金窟”,远非今日地铁口般井然有序,混杂着形形色色的人,三教九流无所不有,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少年无忧”。他进入的是售卖鲜果的店铺,声称是学习手艺,实际上是用家里的闲钱来赚取外快,很早就开始锻炼自己的技能了。切梨啊,这项工作看似简单,但需要非常认真。既要迅速,又要切得光滑,还要保持梨皮的完整,这是一个考验心思的精细活计。他每天坚持练习,切梨的流程十分顺畅,小商贩和顾客们都记住了这个“水果月生”——这个外号,其实也是那个时期民众戏称新人的方式。

但是归根结底,贩卖水果有何发展空间?赚的都是微薄收入,而且总是遭受欺凌。有一次,他捧着装满水果的篮子去售卖,被流氓强行夺走,不仅丢了工作,还遭到老板长时间责备,离开店铺时手还在不停颤抖。那天回到住处,他蜷缩在巷子里的简陋屋子里思索,世间最黑暗的并非黑夜,而是贫困。依靠他人终究不如依靠自己,这个道理——那个晚上他彻底领悟了。

没过多久,他借着夜幕的掩护走进了一家吸食鸦片的场所。那个时期,抽烟指的是吸食鸦片,不论贫富,人人都多少接触过。城里,富裕人家有专门吸烟的床榻,贫穷者就在烟馆里,吸上一口就能沉睡一整夜。黑道行业,赚钱迅速,却也极其肮脏。有传言称,杜月笙刚踏入这个行业时,身材瘦小,但眼睛却异常明亮。14岁那年,他拜陈世昌为师,成为其手下。实际上,江湖中根本不存在什么真正的兄弟,一切都依靠察言观色和勇气。旁人讨好,需得自己能果决。有人做事稳妥,言辞恳切,内心却刚硬,对人际亲疏把握得非常清晰。他经常深夜运送违禁品,将鸦片包裹藏在自行车铃铛中,后来技艺精湛到骑车都不出声,仿佛成了街头巡逻的警察。积累了一定财富后,他开始思考如何不再做蝼蚁,而是要成为雄狮。

世事无常,总有起伏变化。杜月笙未曾想到,他日后称兄道弟的兄弟,居然是凭借处世之道获得成功。黄金荣和张啸林,那两位后来在上海声名显赫的人物,他年轻的时候并不相识。十里洋场,情面重于一切,三人初次在酒馆相聚,各自隐瞒身份背景,只谈论商业话题,结果很快就志趣相投。三鑫公司,名为企业,实际经营的业务连账簿都要藏在保险箱中。鸦片交易利润丰厚,租界内的管理相当宽松,当地的执法人员有时还会暗中协助。虽然鸦片买卖损害他人,但在那个时期,官方确实依靠重税和非法活动来支撑财政。据说,三十年代时,上海部分医疗机构的扩建工程,资金都源自“三大亨”的非法经营活动。商界从事不法行为,政府方面则采取放任态度,各方比拼的是谁的社交网络强大、手段高明。

杜月笙经营着鸦片买卖、赌场生意,以及舞厅产业,接着逐步将事业拓展到金融领域。他与银行家把酒言欢,也和黄包车夫结交为友,手下既有地痞流氓,也有文人墨客。当时社会形势严峻,司法系统混乱不堪,新闻记者被收买,对他赞不绝口。老上海居民记忆犹新,他外出时总是佩戴圆顶礼帽,身穿整洁的大褂,衣领处甚至能映出人影,身后跟随着神色严肃的随从。任何警察都不会阻拦他,即便是外国领事馆的大使到来,也必须先递交名帖。人们管他叫“财神杜”,或者称他为“黑社会头子”,这些称谓从不出现在他的名片上,但所有人都明白,他已经成为上海真正的显赫人物。

他异性缘相当出色。孟小冬——那可是北方著名京剧演员,嗓音稍一响起京剧韵味便显现,然而杜月笙这类老派上海人却更偏爱新奇。他追求孟小冬,会见她之前先让司机在戏园后门等候整夜。有人说她能被他追求,是因为他拥有财富和名气,但真正动情或许是在某年冬天上海大雪纷飞的夜晚。那天杜月笙特意给孟小冬熬了一碗冰糖燕窝,家中的女仆们都把它视若珍宝般呵护,孟小冬却笑着感叹:“上海的那些男士们特别懂得讨人欢心。”用餐的桌旁围坐着不少宾客,却无人敢随意插话。

他最终与孟小冬结为连理,并且曾举办过一场盛大的仪式,家中所有女性成员都需称呼小冬为母亲,对待女性则有亲疏之别——他亲生的小女儿曾回忆起,有次病重卧床,父亲特意派遣厨师煮粥,然而孟小冬到来后只要求道:“让母亲听一听。”小女孩含泪奔出室外,全家人连同仆从们都无人敢阻拦。

战时局面出现转折。上海失守后,杜月笙遭遇日方多次相邀,对方言辞恳切,声称要“为国效力”。他婉拒了邀请,并借此机会迁居香港。后来有人评价他“趋利避害”,但即便环境清白,也难以在江湖立足。他凭借自身关系网,从重庆向八路军输送了防毒面具和通讯设备。他就像个老谋深算的江湖人,表面上不露声色,暗地里却早已盘算妥当。某个时期战争物资匮乏,潘汉年仅凭一句“杜先生,请您尽力”,便将所有物资悉数调配过去。众多致力于国家救亡图存的人士都对他怀有感激,在“上海三大亨”群体中,他的声望最为卓著。

抗战结束之后,杜月笙回到了上海,但感觉时局已经不再是过去的样子了。蒋介石的秘书经常找他,多次邀请吃饭喝茶,实际上是想劝说他去台湾——然而“杜老板”心里总是惦记着上海黄浦江畔的夜晚微风。那段时间国共双方激烈争夺,各方势力都想拉拢他选择一方。有传闻称,有人送来一张没有具体金额的支票,让他自行填写数字,只要他愿意留在大陆。他只是微笑着不置可否,吃完饭后便挥手让客人离开。

然而他最终未能胜过时局,上海情势逆转,他转往香港定居。临终前家中就墓穴选址争执不休,孟小冬态度坚决,务必让灵柩朝向上海,仿佛如此就能遥望往昔的街巷。丧事办得十分简朴,并非外界揣想的富丽堂皇,仅见子女们披麻戴孝,冒雨叩首,灵柩边不时响起故友的喟叹。当棺木启运之际,孟小冬端坐椅上,手帕遮面,沉默了许久。

如今杜月笙的安息之地,已是一处荒芜的小山丘,常有知名人士特意前往探望。那块石碑上的八个大字——据说左边由蒋介石题写,右边出自张群之手,意在彰显他兼具“草莽与忠诚”的特质。但国民党方面,除了题字立碑,似乎对这位“乱世豪杰”的后半生并未给予太多关注。

孟小冬的结局并非圆满,夜晚途经她旧居的人,时常目睹守墓者手持扇子,向过往者述说往事,提及杜月笙为她营造安息之所时,亲身参与测量,并且特别强调,务必保证墓穴足够开阔,以免她感到任何压抑。

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矛盾和本色,让人难以简单评判。尽管有人指责他冷酷无情,然而每逢佳节,他依然会慷慨地给穷亲戚和贫困朋友发放红包和粮食。虽然他常被形容为精打细算,但在国家危难之际,他却毫不犹豫地献出大量黄金支援。他一直渴望回到故乡上海,但最终却只能在他乡荒芜的墓地中,望着墓碑思念故土。或许对于那些经历坎坷的人物而言,实现真正的“叶落归根”是最为艰难的愿望。

这人,这一生,到底算不算圆满?谁又能说得准呢。

墓区声明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
墓区销售热线:400-696-5180
24小时咨询热线:159-0077-9188(微信同号)
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

400-696-5180

159-0077-9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