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未曾料到,那个曾经权势熏天、被称为“上海皇帝”的杜月笙,最终竟葬身于台岛山麓之下?1951年炎夏,老杜在香港的病榻上撒手人寰,六十余载的人生旅程,到头来只留下几页叠好的遗言和十万元现金。生前追逐声名、争夺利益的强悍姿态,与离世前的无力感,立刻形成鲜明对比,人们啊,到了这个关头,其实都一样——真正放在心上的,无非是家中那些琐碎的日常琐事。
老杜那笔身后财产分配得相当周到。每位原配夫人、各位儿子都获得一万,家中尚未出阁的女儿可得六千,而已出嫁的女儿则分配四千。这种分配方案看似公允,实则颇为不易。在他那种大户人家中,这种做法并非单纯涉及金钱,更多的是为子孙后代留下避免纷争的安排。再后来还有一件事令我十分触动——杜月笙将他人所欠的债务一一化为灰烬,声称死后不希望子孙后代还要为讨债而辛苦,担心他们终有一天会因钱财而跌跤。上海滩的权势风光最终消散,归根结底也是用火焰将过往的恩怨全部焚毁。后人提及这些往事时,表面上看似淡然,实际上内心大多比任何人都清楚人这一辈子究竟在追求什么。
他的长女杜美如,时常提及父亲临终前所言:自己时日无多,家人尚有希望,国家亦未到绝境。话语之中,饱含对故乡的眷恋,和对那个动荡时代的感慨。周围的人都为他感到惋惜,杜月笙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一直渴望回到上海安葬,最终却未能如愿,客死他乡,长眠于陌生的土地。
转折之下,终究未能重返高桥故土。换个思路琢磨,倒显得颇为巧合。杜月笙毕生最忌惮岛上的政治纷争,可最终却滞留台岛。这个决定,与后来的局势发展息息相关。他当年尚能勉强表示“日后要运灵柩回上海”,那份对故乡的眷恋,实则是许多人都能够理解的。
归根结底,杜月笙之所以未能前往台岛,其中还另有隐情。在解放前夕,国民党曾邀请他,杜月笙表面上婉拒,内心却十分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他曾对身边几位亲近的伙伴说过一句令人深思的话:“在官场之中,我们这些人如同夜壶,需要时便取来使用,用后便随手踢到角落里。”这句话虽然粗俗,却道出了实情。像他这样饱经世故的人,自然明白哪些地方不宜久留。香港成了他的临时歇脚处,原打算等几年风头过了,不料最终竟病逝于那里。
等到他失去意识那一刻,棺木已经准备妥当,但没有人敢在香港为他举行葬礼,家族女性反复商议,只能暂时将灵柩停放,前一年曾发生相似情况,另一位“上海名流”沈凤山在香港离世后,同样长时间未能寻得安息之所,最终依靠往昔部下为他觅得江畔一处偏僻的墓园,杜月笙亲属每日为此忧虑,导致气氛紧张不安。最后,四姨太姚玉兰着实费了大力气,通过多方奔走,借助各种途径,最终借助海上运输,将灵柩送到了台湾地区。
颇为有趣的是,杜月笙的到访客观上为台岛方面展示政治立场提供了契机。蒋介石对此心知肚明——杜月笙交际广泛,倘若让他定居台湾,即便他离世后的棺木也能被当作“统一”工作的资本。为了体现重视程度,蒋介石不仅设立了安葬筹备小组,还特意邀请几位社会名流共同出席。那口棺木,仅此一件,就耗费了众多年轻力壮的人手,一起将它搬入,声称是为了仪式庄重,然而暗地里,谁的心里不嘀咕着“给政治上封印”。
这墓地的位置挑选得颇为用心,蒋家特意聘请了本地声名显赫的风水专家,将杜月笙安葬在台北汐止的一处小山丘上,并且特意让墓穴朝向老上海的方向,按照常理推断,像杜爷这样的传奇人物,应当居住在宏伟的宅邸中,然而最终的墓穴实际上显得十分简陋,四周也十分冷清,那些墓碑上的文字,表面上说是赞美他的忠诚与道义,但实际上,所有人都明白,这些文字显得十分肤浅,缺乏诚意,就连当地的老百姓也并不认同。
杜月笙此生,确实声势浩大。鼎盛时期,整个上海滩只要吆喝一声,几乎无人敢不前来行礼。据我爷爷幼年时所述,杜月笙曾邀请戏团演一出精彩剧目,上海城中各色人等都会挤过去观看。然而那些喝彩之词,等到他流落台湾这条山路时,又有谁会在意他昔日官位多高?终究不过是些瓦砾和泥土。若深究起来,既感到几分凄凉,又觉得这是世事常有的一种结局。
然而,这样的收场并非全然乏味。在海峡阻隔人世的那些年里,时常有写信的老友,在祭扫时还会念叨着“老杜你终究是回不来了”。杜月笙在世时未必会落泪,提及死后希望有人怀念自己,但现在,除了墓碑朝向上海外,似乎仅存后人偶尔触碰石碑、感叹“该归去了”的些许心愿。
想到这个情形,时常让人替杜月笙和那个年代的人感到惋惜。他们鼎盛时期不惜性命去闯荡天地,曾经门庭若市,最终却归于尘土一抔。偶尔有路人学生经过“秀峰小学”时驻足探看,或许根本无法知晓,脚下那片土地安葬过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曲折反复,老杜这段经历便到此结束。上海的季风依旧呼啸,远方的墓冢上的草叶反复枯荣。每个人毕生,终究会散落一身的浮尘。只是,究竟是谁能够辨明,故土,究竟是怎样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愫,抑或只是个无法重返的地点?